新經濟與舊文物 且聽總理如何彈奏當代和聲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6-02-26 10:08:44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2月24日的國務院常務會,兩項議題之間構成饒有意味的張力。確定進一步支持新能源汽車産業的措施,部署加強文物保護和合理利用。一個關於“新”,一個涉及“舊”;一個指向經濟“硬部件”,一個關乎文化“軟實力”。
去年9、10月間,李克強“40天內四提新能源汽車”:接連兩次常務會部署加快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建設和出臺新能源汽車扶持政策,隨即對全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推進作出重要批示,緊接著又親赴安徽江淮集團考察新能源汽車研發生産。
總理為什麼如此看重這件事?24日此議題再上常務會時,他開宗明義闡述道:必須通過推動“新經濟”來培育“新動能”,而新能源汽車就是工業領域有標誌性的一個代表。事實是:近兩年來我國汽車行業整體産銷增速持續下降,但新能源汽車卻呈爆髮式增長,2009~2012年累計生産1.7萬輛,2013年1.7萬輛,2014年8.4萬輛,2015年達37.9萬輛,産銷兩旺,我國已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生産第一大國。有關部門的判斷是,這一産業在我國已從培育期進入成長期。
“這表明瞭新能源汽車的生命力,也生動詮釋了‘新經濟’孕育産生的過程。”李克強説,“我們打造‘雙引擎’,首先要把‘新動能’培育起來。”
在總理的視野中,新能源汽車本身就從多個方面體現了“新”的特質。它對中國意味著新的機遇,因為我們在傳統汽車領域與國際競爭實際已經錯過了。電池和材料等核心技術的突破方面,它可以借鑒共性技術,充分利用“雙創”。它存在的問題,和其他新事物、新産業一樣,可以在發展中解決,尤其是通過與最新“物聯網”的結合。
新能源汽車指向世界未來趨勢,而“舊”文物所代表的本土過去傳統,同樣是中國發展必須倚重的精神資源。李克強曾説,優秀傳統文化承載著經濟社會發展的道德力量,重視文物,即是讓悠久文明的精髓有機地融入現代生活。
當天常務會上,總理強調,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同時,如何提高國民素質,就需要傳承和汲取文化根脈中的道德力量,而這很大程度上源於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文化支撐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生不息,維繫著我們這個國家,也深刻地蘊涵著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而文化的重要載體就是文物,這可以説是我們國家的“金色名片”,所以一定要護好擦亮。
所謂“擦亮”,就包含著對於文物的合理適度利用。李克強指出,文博産業的發展,絕不僅僅是泛指市場化掙錢,實際上是在傳播文化,弘揚傳統,“文物都藏在地下室裏,大家都不知道,也看不見,教育和滋養的功能當然也就發揮不了”。(陳翰咏)
新聞推薦
- 臺商紮根福州、投資福州的決心信心始終未變2025-02-20
- 《哪吒2》延長上映至3月30日 網友:期待吒兒再創紀錄2025-02-20
- 2025多家船企實現開門紅 “中國造船”已過萬重山2025-02-20
- 謀“獨”賣臺無底線!賴清德當局為討好特朗普擬再交百億美元“保護費”2025-02-20
- 賞花去!開啟一場與“春日經濟”的“雙向奔赴”2025-02-20
- 更大力度!中國穩外資20條發佈2025-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