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駐華大使:“中國製造”已找到正確發展道路

試想有一天,在手機上打開一個智慧奶粉工廠的應用程式,掃描嬰兒的指紋,下訂單,幾個小時後,嬰兒就能喝到根據個人基因和健康狀況配製的奶粉……也許再過不久,電影《人工智能》中那些遙不可及的科技場景都將成為現實。這種能讓人“心想事成”的魔法,是“工業4.0”(Industry 4.0)。而這個概念的提出者,是德國。到底何為工業4.0?它給中德兩國帶來了怎樣的合作機會?現階段需要解決哪些問題?近日,記者對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Michael Clauss)進行了專訪。

 

中美德日都在致力於工業4.0

 

工業4.0,又稱工業數字化,該詞最早出現于2011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開幕式的一份致辭稿中。之後,在德國工程院、弗勞恩霍夫協會、西門子公司等企業和機構的建議下,工業4.0作為德國國家級高科技戰略于2013年漢諾威工博會上正式亮相。簡單説,工業4.0就是在同一條流水線上生産千萬種定制化的産品,並且從下訂單到産品出庫的整個過程實現全數字化。

 

德國政府曾表示,希望工業4.0能將該國製造業生産力提高30%。然而德國電氣電子及信息技術協會中70%的會員認為工業4.0在2025年前不會有實質性的經濟效益産生。對此,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告訴記者,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工業4.0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幾年就能完成的。目前沒有任何一家德國企業完全實現了工業4.0的轉型,但是部分企業已經進展到了工業3.6或3.7的水準。柯慕賢説,最新的一份報告顯示,工業4.0可使德國生産力在10年內提高12%。

 

德國政府向來重視聽取民意,那麼工業4.0在德國國內的反響如何?據記者了解,德國大企業普遍積極介入,而很多中小企業卻持觀望態度,主要是受限于高昂的研發成本。柯慕賢表示,為了更好地調動企業積極性,德國政府建立了一系列對話機制,為企業提供大量與工業4.0相關的信息。“目前許多德國中小企業越來越認識到,如果不加入工業的4.0行列,就難以跟上市場的發展,很可能在5至10年內就被淘汰。不過最終決定權還是在企業自己。”

 

德國工業4.0就像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其他製造業大國也紛紛開始將生産過程數字化:美國“工業互聯網”、“中國製造2025”、法國“新工業計劃”、“英國製造2050”、日本“製造業競爭策略”……柯慕賢表示,目前,最先進的國家先後是德國、美國和日本。中國也以採取“中國製造2025”戰略的方式努力爭取接軌。

 

採訪結束後,記者向柯慕賢介紹中國國家重點新聞媒體的基本情況。酷愛長跑的柯慕賢工作起來就像德國的汽車,馬力十足。性格穩重的他半開玩笑地告訴記者,對德國人來説,壓力是塊寶,壓力帶來動力。記者 劉若星 攝

 

工業4.0下的中德合作:中企在德獲好評

 

2014年李克強總理訪問德國時,兩國簽署《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工業4.0合作正式被提上日程。“考慮到中國目前還沒有實現全面自動化,德國工業4.0怎樣才能更好地匹配中國市場?”對於記者提出的這個問題,柯慕賢表示,中國的一些行業發展得已經較好,在這方面就有切入點。

 

2014年,以投資項目數量來衡量,中國超過美國和日本成為德國最大的海外投資國。中企對投資收購工業4.0題材的德國企業越來越關注。就在今年1月,中國化工斥資9.25億歐元收購德國機械製造商克勞斯瑪菲(Krauss Maffei),刷新了中國在德的最大投資記錄。柯慕賢告訴記者,德國政府歡迎海外投資。目前被中方並購的德國企業運營良好,滿意度反饋也很好。

 

“有不少國外資本在並購之後會繼續轉手,不利於企業長期發展,德企對這種做法頗為擔憂。中國企業則基本保留了德企原有的管理方式和老員工,同時幫助德企開拓新市場,整體來講非常成功。”柯慕賢稱,近期中企大手筆投資德國企業,德國媒體對此事廣泛關注,而且我還沒有看過負面的報導。

 

中德工業4.0合作的待辦事項:數據安全和標準制定

 

一方面,國家對數據透明度的需求很明顯,但另一方面企業又擔憂他們的商業秘密的保護。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發佈的報告,至2020年全球數據總量預計將達40萬億GB,相當於地球上所有海灘上的沙粒數量的57倍。因此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是至關重要的議題。

 

柯慕賢向記者透露,中德兩國將在德國總理默克爾今年下半年訪華時簽署網絡安全協議。知識産權、數據安全、網速水準等是德企投資中國市場重點考慮的因素。身為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正在努力推進中德數據安全談判。他表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數據透明度,德國企業又擔心在華商業秘密安全,其中一個解決方案就是建立一個受到保護的數據空間。“越快找到兩國數據安全方面的解決方案,工業4.0方面的合作就越多。”

 

中德工業4.0合作的另一個需解決的問題,是制定標準,這也是德國工業4.0最核心的部分。為了能夠讓不同工廠生産的産品和系統之間不僅要能“對話”,需要講同一門“語言”。默克爾曾表示,希望德國成為標準制定者,並在歐洲甚至全球推行這些標準。柯慕賢告訴記者,德方歡迎中方一同推動建立共同的標準,中方參與制定標准將具有全球意義。目前雙方已經專門組建了中德工作小組討論這方面的問題。

 

德國大使支招“中國製造”:在正確的道路上堅定前行

 

展望德國工業4.0和中國2025攜手的未來幾十年,柯慕賢認為“德國製造”將繼續保持聲譽,而“中國製造”也有望逐漸建立良好聲譽。

 

其實,“德國製造”的好口碑並非“與生俱來”。19世紀末的德國産品不像今天這樣精緻,價格也較低,此後德國人花了幾十年做研發,提高産品品質。如今,在全球2700多家“隱形冠軍”企業中,德企幾乎佔據半壁江山。柯慕賢説,華為、聯想、中興等中國企業在海外已經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中國製造”已經找到了正確的發展道路,要堅定地、一步一步地向前走。

 

對於下個月將召開的“兩會”,柯慕賢表示十分期待:“我很關注中國的‘十三五規劃’,也希望在今年‘兩會’聽到更多關於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進一步開放市場的討論,這些內容對中國及其海外合作夥伴而言都非常重要。”

 

“我要縱身跳入時代的奔走,我要縱身跳入時代的年輪:苦痛,歡樂,失敗,成功,我都不問,男兒的事業原本要晝夜不停。”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德國文學巨匠歌德在《浮士德》中寫下了這段文字。而在兩百多年後的今天,德國企業懷著不減的熱情走在通往工業4.0時代的路上。中德兩國正朝著同一個方行進,因此在某些方面,兩國可以攜起手來。(記者 楊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