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攜手木刻《富春山居圖》再現文化傳奇

(記者何自力)繼2011年6月《富春山居圖》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團圓”後,兩岸木雕大師共同完成的《富春山居圖》紅木雕刻12日在台灣苗栗縣展出,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又一盛事。

 

隨著大紅綢布徐徐落下,一幅長11.15米、寬0.45米的緬甸花梨木木刻《富春山居圖》展現在民眾面前。專程從基隆開了兩個小時車趕來的蕭氏夫婦在木刻前久久駐足。蕭先生對記者感嘆:雕刻工藝太細緻了,太傳神了,讓他們又一次領略《富春山居圖》的魅力!

 

《富春山居圖》是元四大家之首黃公望的傳世佳作,被譽為“畫中之蘭亭”,也是中國古代水墨山水畫的巔峰作之一。《富春山居圖》的悲歡離合記載著傳奇的文化史,300多年前被焚燒為兩段,前一段《剩山圖》由浙江省博物館收藏,後一段《無用師卷》現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一幅《富春山居圖》分藏于海峽兩岸60餘年。

 

2011年6月初,分隔了361年的《富春山居圖》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合璧團圓並對外展出。

 

木刻《富春山居圖》由上海市工藝美術大師韓國榮擔任工藝設計總顧問,中國民間工藝大師顧連元擔任技術總顧問,江蘇常熟市東方紅木傢具有限公司負責承制,台灣三義木雕協會理事長蔡獻堂、前理事長楊江山、監事長蔡仁福專程赴常熟,與大陸20多名木雕工藝師歷經半年時間,分別採用透雕、鏤雕、陽雕等不同的傳統手法雕刻完成。

 

專程前來的常熟東方紅木傢具有限公司總經理姚向東介紹,作品用料為長11.15米、寬0.45米的緬甸花梨木,框架為大葉檀,重約3砘。原作中山水的氣韻,通過木刻大師實與空的變換,疏與密的勾皴,情與物的交融,在刻刀下一一顯現。

 

“這是兩岸木刻大師以傳統技藝再現文化傳奇的成功嘗試。”蔡獻堂説。

 

13歲開始學習傳統木刻的楊江山表示:“能夠參與這幅向黃公望致敬之作的創作感到無比榮幸。”近年來頻繁往來兩岸的他表示,在這樣的傳統技藝的承傳交流中,兩岸的感情更親近了。

 

黃公望生於常熟,卒後葬于常熟虞山。常熟市臺辦主任朱國清表示,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也成就了常熟與台灣的熱絡交流。

 

據了解,此次展出前,“海峽兩岸黃公望藝術論壇”“大癡情緣——紀念黃公望中國山水畫展”等活動先後在北京、常熟舉辦。這次《富春山居圖》以紅木雕刻的形式合璧展示,並在木雕之鄉台灣苗栗三義展出,印證了海峽兩岸同根同祖,推動了兩岸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