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平涼搶救保護“古老的相聲”崆峒笑談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6-03-24 11:28:32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3月23日,甘肅平涼“崆峒笑談”傳承演藝中心表演《瞎子看戲》。南如卓瑪攝
中新網蘭州3月24日電 (南如卓瑪)為了深入挖掘崆峒傳統文化,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發展,甘肅平涼歷時多年走訪田間地頭、深入農村蒐集、整理和挖掘平涼境內獨有的地方小曲崆峒笑談,並投入近80萬元成立“崆峒笑談傳承演藝中心”和傳習所,已挖掘整理、可演出的劇目有50多出。
崆峒笑談俗稱“笑攤子”、又稱“諞幹傳”,是流傳在平涼一帶的民間小戲。它具有戲曲形態,即有故事、有人物、有生活化的表演,有簡單的化粧、道具和服飾。是一種以丟醜、弄怪、耍神氣見長、以説白和表演為主的“笑”的藝術,當地坊間俗稱“中國最古老的相聲”。
甘肅平涼“崆峒笑談”傳承演藝中心副主任李丹宇介紹,崆峒笑談大約形成于宋元年間,成熟于明清兩代,盛行于清末和民國初年,許多經典段子就出自這個時期並且流傳至今。其劇目內容多為民間日常生活的糾葛、瑣事,包含笑料,也有青年男女愛情小故事。
據悉,崆峒笑談表演多以丑角為主,演出形式靈活多樣,説唱並舉。語言風趣詼諧,曲調幽默滑稽,喜劇色彩鮮明。
23日,中新網記者在崆峒笑談傳習所看到,《王婆罵雞》、《瞎子看戲》、《懂爛子休妻》等這些鄉土氣息濃郁、語言淳樸的民間藝術搬上舞臺,逗得觀看者都捧腹大笑。
李丹宇介紹,上世紀八十年代,該市開始對崆峒笑談進行了挖掘整理,平涼文史第五輯《戲劇史稿》第一次系統的闡述了“笑談”的歷史淵源和發展現狀。直到2007年,原崆峒區秦劇團又組織人員多次深入農村,向笑談傳承藝人虛心請教,挖掘、整理、保護遺存劇目。
調查發現,崆峒笑談主要流傳在崆峒區以北的草峰、楊莊、香蓮,以及崆峒以南的麻武,東川的崆峒、柳湖、四十里鋪、白水等鄉鎮。
李丹宇説,目前,為搶救和保護崆峒笑談,崆峒區組織專人做普查建檔,並成立“崆峒笑談”研究學會,挖掘整理“笑談”遺存劇目、錄製光碟。同時,幫助恢復民間“崆峒笑談”劇團,每年舉辦一次原生態匯演活動,以培養“崆峒笑談”傳承人,更好地傳承這一黃土高原上的民間文化精粹。(完)
新聞推薦
- 海關保障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 50余批次人員物資順利通關2025-10-14
- “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 商務部回應美宣佈對華加徵關稅2025-10-14
- 《沉默的榮耀》熱播兩岸:以歷史之光映照“台獨”逆流的荒誕2025-10-14
- 台灣花蓮救災工作主要靠志願者?賴當局被批執政無能2025-10-14
- 《開閩世家閩臺源流志》第二期在福州發佈2025-10-14
- 忠實還原故宮30余件館藏文物 視障讀者觸摸系列出版物在京發佈202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