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2017年將取回第一抔中國月壤

嫦娥五號2017年將取回第一抔中國月壤

 

自從嫦娥三號穩穩落月之後,中國探月三期嫦娥五號計劃2017年前後實施的“奔月—落月—採樣—返回地球”就愈加引人關注。

 

嫦娥五號研製進展如何?將書寫怎樣的新歷史?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都完成後,會實施載人登月麼?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4日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為您帶來中國探月最新消息。

 

揭秘:四器合體的“金剛葫蘆娃”

 

嫦娥五號長什麼樣?

 

與嫦娥一號、二號、三號相比,嫦娥五號執行的任務多,結構更複雜。嫦娥一號是單體,嫦娥三號由著陸器和巡視器組成。

 

“嫦娥五號由軌道器、上升器、著陸器和返回器,像‘葫蘆娃’一樣串在一起共同組成。當然,任務中這四器會多次分離。目前,我們正在生産上天的産品,還要做一些實驗,檢查檢測好的話就實施工程的飛行階段。”胡浩説,“工程進行到決勝階段,最重要的就是品質。”

 

2015年,探月三期按計劃完成了初樣設計和産品研製。2015年底,發射場合練工作如期圓滿完成,全面考核了工程大系統間的介面匹配性以及火箭設計、發射流程等環節的正確性。

 

震撼:四個“首次”三個“全新”

 

胡浩介紹説,嫦娥五號有望實現我國開展航天活動以來的四個“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在38萬公里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著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此外,嫦娥五號任務還有“三新”。全新的月球探測器——嫦娥五號、全新的火箭——長征五號、全新的發射場——海南文昌。

 

“這一系列‘首次’和‘全新’,決定了我們有很多關鍵技術需要突破,工程難度很大。特別是採樣、轉移、分裝都是以前沒做過。在月球上自行發射、在月球軌道上交會對接,遠距離小目標,很大程度上靠自主,可靠性、安全性需要地面反復驗證。”胡浩説。

 

按計劃,嫦娥五號將從月球採回月壤。“這將是科研人員獻給祖國的第一抔中國月壤。”胡浩説,帶回它,相當於中國人第一次“觸摸”到月球了。

 

探月三期工程正在建設一個全新的模擬系統,儘量接近月球表面的環境,能使月球樣品儘量“保真”,以便把最“原生態”的月球樣品提供給科學家做研究。

 

預演:史上最牛探路者“小飛”

 

還記得“小飛”麼?就是那個“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的試驗器、探路者。2014年,“中國探月三期工程再入返回試驗”圓滿成功,從而驗證了2017年嫦娥五號從月球採樣後的“回家之路”——從地球軌道以第二宇宙速度,在大氣層上“打個水漂”實現降速,返回地球。

 

“‘小飛’表現出色。它的服務艙和返回器在距離地球約5000公里的地方分離以後,返回器返回地球。服務艙繞地球抬升返回月球,為嫦娥五號任務順利實施及未來其他一些深空探測項目‘打前站’。”胡浩説。

 

“小飛”先後完成了遠地點54萬公里、近地點600公里大橢圓軌道拓展試驗和環繞地月L2點探測、返回月球、嫦娥五號調相機動模擬試驗、兩器月球軌道交會對接飛控過程模擬等任務。

 

“去年9月,‘小飛’對嫦娥五號預定採樣區進行遙感成像,獲得了解析度1米左右的優質影像圖,為嫦娥五號任務月面軟著陸和採樣區域的選擇提供了依據。”胡浩説。

 

必然:中國人一定能夠站到月球上

 

如果嫦娥五號順利從月球採樣並返回地球,將標誌著中國探月工程繞月、落月、返回的全面完成。接下來,中國會實施載人登月麼?

 

胡浩認為,探索是發展的動力,中國對外太空的探索剛剛起步。對於利用外太空資源而言,月球離地球最近,利用月球資源是最實在的。

 

“中國人一定能站到月球上。通過之前探月工程的實施,月面軟著陸和返回地球都走通了,積累了技術基礎和人才隊伍。目前,最大的挑戰是更大推力的運載火箭和生命支持系統。如果這個具備的話,載人登月應該沒問題。”胡浩説。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和為航天工作了30多年的航天人,胡浩近年來多次提交關於航天立法的議案。“從縱向發展來説,中國航天事業發展至今取得了很大成就,需要從立法的高度規範發展。從橫向比較來説,世界上的航天大國都有自己的航天法。”胡浩説,目前,航天法已列入本屆全國人大立法規劃,相關部委在積極推動。

 

“航天夢是強國夢、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探月三期嫦娥五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正加班加點攻堅克難,為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努力奮鬥。”胡浩説。(記者余曉潔、王卓倫、劉斐、胡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