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三坊七巷”成保護典範 開店有嚴格準入制度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6-03-08 11:34:43 | 來源: 廣州日報 |
三坊七巷遊人如織。
坊內有200多座古建築 外地人到福州必看
“如何活化”成全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典範
歷史文化保護巡城記
林則徐、沈葆楨、嚴復、林覺民、冰心……一個個如雷貫耳的名字,不約而同地聚集在福州市的三坊七巷,它是名副其實的“閩都名人聚居地”。
三坊七巷佔地約40公頃,由三個坊、七條巷和一條中軸街組成。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裏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內保存有200多座古建築,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築博物館”。
原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這樣評價:“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現代史。”
由於諸多歷史原因,三坊七巷曾一度衰敗。2006年,“三坊七巷”保護修復工程正式啟動,通過對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魚骨狀”總體格局的恢復,三坊七巷涅槃重生。
同時,三坊七巷還創建了全國首個社區博物館,為這一歷史文化街區注入了活力。
如今,三坊七巷已成為“福州城市會客廳”,也是全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典範。
三坊七巷起于晉,完善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
“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位於福州市區中軸線上,是福州歷史底蘊的核心組成部分。這裡是千年城市棋盤坊巷格局的遺存地,是精雕細琢的明清民居建築群展示地。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儒士從此走出。在近代,三坊七巷人是半部中國近現代史重要篇章的弄潮兒。”三坊七巷保護開發公司董事長謝謙華這樣概括三坊七巷的歷史文化特色。
記者探訪
三坊七巷不只南後街
三坊七巷由三個坊、七條巷和一條中軸街肆組成,分別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和南後街,因此自古就被稱為“三坊七巷”。
南後街橫貫其中,人流不息,熱鬧不凡,但如果只是穿街而過,那只看到了熱鬧,還沒入門道,南後街只是一個商業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都蘊藏在坊巷之中。“三坊七巷不是只有一條南後街。”這是老福州人、懂門道人的真心話。
來到三坊七巷,第一站無可厚非就是林覺民、冰心故居。這也是眾多遊客的最大的一個疑問:林覺民和冰心非親非故,為何老宅子是兩人共同的故居?原來,兩人是先後入住於此。
林覺民參加廣州起義就義後,父親林孝穎為逃避清兵的追殺帶領全家離開老宅躲到福州遠郊,謝家便買了此宅,之後冰心曾居住於此。另外,近代才女林徽因作為林覺民的侄女也曾在此居住。一處民居住過三位名人,難怪吸引了眾多遊客。
位於郎官巷的嚴復故居也不得不看,作為“開眼看世界第一人”,嚴復的《天演論》産生的影響極其深遠。嚴復故居有600多平方米,是其弟子為他購置。此處也是國家領導人參觀常來之地,墻上挂著幾任國家領導人對其的稱讚之語。嚴復在此的居住時間不長,但仍是他落葉歸根的地方。
老宅因為名人而富有文化氣息,而三坊七巷的建築本身也富有歷史內涵。其中具有典型代表的便是水榭戲臺,戲臺建在水池上,導遊方姐介紹,古人聰明,懂得借助水産生低音的效果,而戲臺邊修建了一條小道,這是點戲後,戲童傳遞戲名的通道。記者站在水池前著憑欄回望二樓卻一無所獲,因為二樓巧妙地被瓦片遮擋。戲臺二樓是女眷和小孩看戲的場所,開戲前女眷和小孩先行入場,看完戲卻後離場,以體現尊卑有序。而樓上樓下的區隔也體現了古代男女有別的傳統思想。
方姐介紹,古時坊巷之間互通有無,鄰居之間不閉戶,一來是鄰裡和睦,二來如遇火災也方便逃生。
嚴復故居。
一度破敗
居民過多老屋不堪重負
雖然人物輩出,但三坊七巷依然沒有逃過歷史車輪的碾壓。
福州市三坊七巷管理委員會主任楊勇介紹,因為人口增加,加之新中國成立後一些外來人員的到來,很多人就被安排住進了三坊七巷的一些老院子裏。“老院子的生活狀態因而發生了變化,院子原來都是士大夫和達官貴人居住的地方,他們生活水準高,有經濟基礎支撐,因而當時院落維護做得比較好,但隨著人口激增,三坊七巷原來的建築容納不了這麼多居民,人們於是在三坊七巷裏自發地蓋了一些房子。還有一些單位為了辦公的需要,拆掉了老房子,重新建起了一些相對高層的建築。
生活方式的轉變也讓這片文化街區不堪重負。例如三坊七巷內沒有排水系統,上下都靠自然滲透,原來街區內的糞便有人收集,但後來就沒有人收集,人們為了解決做飯、上廁所、洗澡等問題,又自主搭蓋了很多房子。“整個建築的格局都發生了變化。一部分被拆掉,一部分亂搭亂蓋。”提起前事,楊勇不免遺憾。
而上世紀90年代起,舊城改造使得三坊七巷再次面臨可能被破壞的命運。
楊勇説,當時長期居住在三坊七巷的老百姓嚮往住進高樓大廈,享受現代化生活,所以他們也急迫要求要改善生活條件。
最初,港商獲得了三坊七巷的開發權,但他們的改造方案是將文保單位遷建,將它們集中到一條坊巷中。這一方案當時認可保存的文保單位只有40余個,而將很多文物集中到一起,顯然破壞三坊七巷的整個格局。
“當時社會上對改造方案産生了比較大的反響。相關部門也認為這種模式對文保單位是一個破壞,所以就叫停了。”
直到2005年,福州市才開始與開發商談判,經過艱苦的談判,終於討回了三坊七巷的開發權。已有千年曆史的三坊七巷迎來了春天。
涅槃重生
注資46億回復古街風貌
“到了2006年,國家對文化遺産保護的認識就完全不一樣了,我們提出來要保護、修復‘三坊七巷’,在這個過程中,省、市委領導都高度重視,一共投入了46個億進行改造。”楊勇説,政府在經濟、政策上都給了三坊七巷以支持。
“我們高起點地制定規劃,委託同濟大學與清華大學分別做了兩個規劃,一個是街區保護的規劃,另一個是文物保護規劃。”楊勇介紹説,後來三坊七巷的文物保護規劃在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的指導下提升為文化遺産保護規劃,“它要求把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跟非物質文化遺産結合起來。”
“我們前期做了大量的調查,把所有的房子進行了全面的評估。”楊勇説,在全面的摸底基礎上,他們還做了一個地理信息系統,“整個系統包括居住人口的狀況,建築的狀況,還有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情況等等,全面地摸底為保護規劃提供了前提條件;保護規劃也為整個街區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全面保護奠定基礎。”
楊勇説,保護規劃嚴格保護唐宋以來三坊七巷形成的方向格局,按照規劃,對三坊七巷159處、260余座文物和歷史建築進行全面的保護和修復,也對不協調的建築進行拆除,按規劃進行建設。
基礎設施全面進入三坊七巷,“讓這裡面的老百姓,也能享受到現代化的生活。”楊勇表示,另一項工作就是疏解三坊七巷大量密集的人口。
“原本有一些學校和辦公單位在三坊七巷,這些不合適的業態全部都往外遷。”楊勇説,這樣做也疏解了三坊七巷內過密的人口。“我們還制定了一些政策,保留下來的老建築,有私有産權的,都可以留下來,政府還有補貼,我們把所有的基礎設施都做好。房主如果想修復老建築,政府可以提供補貼,也可以委託政府來修。”
二梅書屋。
街區特色
建社區博物館展示“非遺”
“在文物保護修復中,我們很重視文化遺産的保護與挖掘,還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社區博物館。”楊勇説,社區博物館成立於2011年8月,它來自多個層次,既有政府辦的,也有社會力量一起參與的。
“社區博物館是一個創新,它改變原來傳統博物館的形式。”楊勇説,社區博物館是活態的,它並不是傳統的採取實物再加文字的形式展現的博物館,博物館就是要讓社區的老百姓展示社區的歷史與故事。楊勇舉例説,老百姓可以在社區博物館展示裱褙這種民間工藝的由來,並現場製作裱褙進行“活態”展示,“在社區博物館,福建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定期都會到福州進行展示。社區博物館還有多種形式,例如把一些書法家,繪畫大師等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引進’到三坊七巷,進行展示。”
三坊七巷的社區博物館共有一個中心展館、37個專題館、24個展示點。目前,開放的展館有三坊七巷美術館、福建民俗博物館、福州漆藝博物館、消防館等24家。
“社區博物館使街區比較有生命力。”楊勇説,社區博物館有它獨特的吸引力,還能夠讓遊客參與互動,“很多的民間工藝傳承人在裏面表演,同時也有一些商業,例如出售産品等等,但也不能完全是靜態的、冷冰冰的展示形式,我們希望讓很多來參觀的人,既了解三坊七巷的歷史文化、傳統民俗,同時又能參與到其中,感受到其中的魅力。”
“我們在修復過程當中堅持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能保的東西儘量都保,修復盡可能接近原來的真實,這花了很大的功夫。我們在三坊七巷搞了大量的文化活動,它現在變成福州一張靚麗的名片,成為外地人來福州必到之地。”
業態開發
開店有嚴格準入制度
修復後的三坊七巷,其業態如何?商業元素進入後,它又走向何方?
2014年來,三坊七巷保護開發公司委託上海紅坊公司全面啟動對整個街區業態進行重新佈局。目前,三坊七巷以歷史文化展示、旅遊生活、文化産業推廣和居住體驗作為四種重要業態;它們貫穿了歷史文化風貌體驗、文化旅遊商業休閒和文化産業這三大主題。
目前,三坊七巷包容客棧、餐飲、咖啡等多種業態,但並不是來者不拒。在引進過程中,管委會有嚴格的準入制度“比如跟街區文化不搭,賣衣服、賣花圈的,就不能進入。”楊勇表示。
談到三坊七巷的建設經驗,楊勇説:“除了領導重視,關鍵是規劃一步到位,在短時間內集中修復建築,會形成集聚效應。而老房子要注入文化,所以我們不斷地打造社區博物館、舉辦很多活動。”
三坊七巷經驗:
商業開發是古建
保護的源動力之一
三坊七巷保護開發公司董事長謝謙華説,在規劃發展中,三坊七巷作為一個獨具魅力的文化建築群落,囊括了街區周邊和福州的歷史文化、旅遊元素、商業結構等。
街區近年按照“文坊、商街、俗巷、雜邊”規劃,南後街就是這個區域裏的商業消費休閒部分,不僅要引進原汁原味的福州民俗小吃、手工藝文化産品、老字號店舖來凸顯福州文化元素,更要配合“文坊”裏“名人文化”的遊客參觀需求,引進多種旅遊購物、名牌餐飲,以形成相對集中、功能完善的集市,才可以形成一定的現代城市休閒社區規模效應和市場認知。
同時,為進一步傳承三坊七巷的文化底蘊和傳統,街區還要進一步擴大三坊七巷的歷史名人的文化效應影響,使遊客了解到福州先賢身上凸顯的文化精髓;另一方面,也要對富有福州文化特色的民俗老字號進行規劃保護,不斷地引進傳統老字號商鋪,如米家船裱褙店、木金肉丸、同利肉燕等。
“城市商業發展與歷史街區的保護,存在矛盾但又互補的辯證統一關係。這是當下全國各地很多街區發展都要面臨的問題。”謝謙華表示,在每個歷史悠久的城市,城市商業區的發展往往跟歷史街區有著相互依存的關係。歷史街區的延續本身就説明自身具有頑強的生命力,無視它的存在,城市商業區無疑將會失去許多的活力,這恰恰是商業發展的源動力之一。
謝謙華認為,正確處理歷史街區保護與開發的矛盾,關鍵在於對街區的歷史文化價值、土地價值和建築實用性等方面的權衡。歷史街區應強調“保護性的開發與設計”,即把歷史建築的經濟效益與建築形式、歷史環境保護相結合。 文、圖/廣州日報記者李華
新聞推薦
- 習近平會見格林納達總理米切爾2025-01-13
- “京臺會·新時代兩岸融合講壇”在京舉辦2025-01-13
- 歡樂鬧上樓 喜迎金蛇年——臺胞在平潭過年找到“歸屬感2025-01-13
- 阿聯酋春節慶祝活動陸續開展 總臺春晚宣傳片亮相阿最大室內演出場館2025-01-13
- 紅日燃情,海闊天空——2025年香港砥礪奮發向未來2025-01-13
- 免簽政策讓挪威遊客對中國“興趣大增”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