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年成為全球性節日” 看世界媒體如何“打量”中國春節

“中國新年成為全球性節日” 看世界媒體如何“打量”中國春節

今年春節期間,毛里求斯各地舉行了豐富多彩的春節慶祝活動。本報記者 李志偉攝

 

核心閱讀:2017年的中國春節,在全球颳起了一陣“紅色旋風”,世界媒體紛紛關注中國春節,其背後是對中國文化的關注、對中國發展的矚目、對中國影響力的認可。而透過外國媒體的視角與評説,也讓我們多了一個審視自身的國際維度。

 

“中國最大的節日正走向全球”

 

“小超市的過道挂著紅燈籠,貨架上擺著一堆堆用來裝現金然後作為禮物分發的紅信封,提示牌上寫著各種打折信息。在即將迎來農曆新年之際,這樣的節日景象在中國隨處可見。不過這是在緬甸仰光,這個國家的華人只佔總人口的2.5%左右。”1月27日,英國《經濟學人》週刊網站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最大的節日正走向全球》的報道,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

 

《經濟學人》的文章還注意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舞龍舞獅是最著名的慶祝活動,越來越多並非華裔的人士也加入其中。在東京,窗戶清潔工打扮成中國十二生肖中的動物形象;巴塞羅那的春節巡遊活動中包括舞獅;美國、加拿大和新西蘭發行了雞年紀念郵票。去年,紐約首次把中國農曆新年設定為學校假期。類似的場景顯然給全球留下深刻印象,正如《澳大利亞人報》網站1月27日報道所稱,以敲鐘、燃放爆竹和傳統舞獅作為標誌的中國新年,如今已“成為一項國際性慶祝活動”。

 

和過去有所不同,外媒對中國春節文化的關注也日益深入和細緻,突顯了知識性、趣味性、互動性和服務性。英國《每日鏡報》解釋了“為何每一個中國新年的日期都不相同”,同時刊發了倫敦、曼徹斯特、利物浦等城市慶祝中國新年的活動日程表。《每日電訊報》則在其網站上推出一組關於中國新年的專題報道:有中國新年習俗的介紹,比如長輩給晚輩發紅包,新年期間不理髮;也有講解十二生肖性格特徵的內容,並請讀者“對號入座”。報道中還貼心地連結了英國各地一些著名中餐館的網址,告訴讀者哪可以吃到美味的餃子或熱辣的火鍋,還為想嘗試自己烹飪中餐的讀者提供了大量菜譜和詳盡製作方法,比如紅燒排骨、宮保雞丁……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在一篇名為《中國新年慶祝活動迎雞年》的報道中稱,中國春節來臨之際,紐約帝國大廈已經將裝飾全部換成紅色,一些學校裏的孩子也開始用中文和英文唱新年快樂的歌曲。報道採訪了很多紐約的小孩子,7歲的瑪利亞·聖地亞哥知道一些食物會帶來好運,“蘋果、橘子和餃子”這些都是瑪利亞最喜歡吃的食物,她還知道“長壽面”代表著長壽的願望。

 

“中國希望春節能夠增強它在海外的軟實力。”英國《經濟學人》文章還有一個新的視角。文章説,這些讓外國人樂在其中的春節慶祝活動,也許會讓那些“擔心中國人越來越熱衷於過像聖誕節這樣的西方節日”的中國人放心,因為“中國的新年是扭轉這種局面的一個契機”。

 

毛里求斯是非洲唯一將春節列為法定節假日的國家。《毛里求斯人報》報道稱,新任總理普拉溫德·賈格納特上任後首個正式活動便是出席當地華僑華人新春晚宴。他表示,在中國農曆雞年到來之際,他上任總理,“我會記住這一歡聚的時刻”。

 

“中國春節將成全球‘黃金周’”

 

隨著春節期間中國出境遊人數持續增長,很多國家通過宣傳中國春節,以期挖掘本國旅遊經濟潛力,搭上中國經濟發展的快車。

 

新加坡《海峽時報》1月26日刊發了題為《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在海外過春節》的文章預測:今年春節期間,前往國外旅遊的中國遊客將超過600萬人。文章援引中國相關統計數據稱,“在平均9.2天的假期中,這些遊客將去往174個旅遊目的地,而支撐這些開銷的是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民眾有了更多的錢用以海外旅遊花費。”文章稱,根據世界旅遊組織的統計,中國目前已經成為最大的海外遊客輸出國,2015年,有將近1.28億中國遊客在海外消費了2920億美元。“中國春節將成全球‘黃金周’。”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這樣形容。

 

泰國《曼谷郵報》1月31日發表題為《中國新年帶來更多遊客》的文章稱,在中國春節期間,將有超過38萬的中國遊客來到泰國,直接花費將達到145億泰銖(約合29億元人民幣),這也將使第一季度來泰的中國遊客達到243萬人。文章援引泰國旅遊部門官員的話説,“中國的春節現在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節日,它不僅為泰國帶來了大量中國遊客,其他國家遊客也隨之而來”。

 

“南非新聞24小時”網站報道稱,隨著中國中産階層平均收入不斷提升,中國已經成為南非第六大遊客來源國,並且是最有可能繼續增長的遊客來源國,南非旅遊業可以“期待更多的中國遊客”。隨著去年到南非旅遊的中國遊客數量激增,南非旅遊部採取了諸如簡化簽證手續、開設新的簽證中心、特價套餐等,好讓中國遊客感到賓至如歸。非洲商業資訊網站“非洲知情者”的報道稱,中國遊客推動了南非旅遊業復蘇。“南非旅遊業經歷了起起伏伏,現在處於上升之中,這要感謝中國遊客的到來。”

 

一扇了解複雜中國的新窗口

 

從往年關注中國的歡樂春節活動,到聚焦中國春運、春節燃放煙花爆竹,再到今年世界各大媒體從不同細節關注中國春節變遷,比如城鎮化、返鄉流動、城市青年婚戀等問題,海外媒體中的“春節”已經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社情、民情,了解複雜中國的新窗口。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1月30日在題為《在這個農曆新年變得勇敢、創造你自己的運氣》的文章中稱,中國新年的慶祝活動都是關於“新的開始”。新年是一個希望和幸運的時刻,但中國新年的傳統不是等待,不是僅僅祈禱好運來臨,而是主動行動,自己創造新年的好運。

 

1月28日,美國《赫芬頓郵報》刊發了題為《3個迪士尼樂園在中國新年不同的表現》的報道,解讀約佔世界人口1/6的中國人慶祝農曆新年的異同之處。“在中國內地,春節就像聖誕節和新年一樣。這就是為什麼這一系列慶祝活動像史詩般恢宏,人們觀賞著豐富多彩的娛樂節目,佈置盛大的節日裝飾,享用以春節為主題的特殊食品和飲料。”文章稱,在香港,春節雖然很短但很重大,朋友和家人聚在一起,融合了現代樂趣和古老傳統。而美國則通過努力,逐漸將春節納入美國人慶祝的節日中來。文章比較了上海、香港和美國加州迪士尼樂園慶祝中國新年的不同方式,在上海迪士尼的美方總經理為舞獅點睛,香港則舉辦了一場捐贈活動,加州迪士尼樂園則聚焦于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

 

英國廣播公司(BBC)對中國新年的報道別有視角和深度,更加關注中國百姓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的變化。其中一篇文章以慶新年為切入點,折射出中國城鄉差別、城市化進程中的時代變遷和人們的心路歷程,生動活潑、耐人尋味。文章介紹了中國年輕人回鄉過年的特別體驗和有趣故事,並引用了許多新浪微博上網友們曬出的年前和年中的對比圖片。文章説:“很多西裝革履的城市年輕白領,過年回到老家後,就變成了棉襖裹身的鄉村淳樸農民。老家沒有暖氣,凍得直流鼻涕,還要跟隨長輩在冰冷的戶外幹農活……這樣的日子似乎遠沒有都市生活的舒適愜意,但在網友們看似調侃抱怨的背後,深藏著他們對故土和家人的深深眷戀,那種最自然的狀態和強烈的歸屬感是大都市所無法給予的。”

 

據西班牙《國家報》網站1月27日報道,吃頓豐盛的年夜飯,互贈禮物,坐下來與許久未見的親人聊聊天,或是和家人一起收看春節聯歡晚會……窗外爆竹聲聲,煙花點亮夜空,這就是中國人的春節。但對中國年輕人來説,過年也經常意味著被親戚朋友一次次地追問婚姻問題、人生規劃、學業進展、收入情況等。

 

(人民日報布魯塞爾、華盛頓、曼谷、約翰內斯堡電 記者許立群、高石、丁子、李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