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籍委員關注兩地青年交流:讓青年成“宣傳員”和“代言人”

近日,地方兩會陸續舉行。來自香港的政協委員積極建言獻策,他們將自己一年來調研和關注的問題以提案和建議的形式,呈現在公眾面前。經過梳理髮現,加強香港和內地青年深層次交流頻繁出現在他們的提案和建議中。

 

在2017年廣東省兩會上,來自香港的政協委員大多關注粵港青年深度交流。霍啟山委員的提案是關於構建粵港青年深層溝通機制的。他建議,就粵港青年交流制定政策指引和相關鼓勵與扶持辦法,督促各地有關政府部門積極配合青年交流事業的發展。“利用廣東對港澳開放的先行先試政策,增加廣東高校招收香港學生的指標,在學費、獎學金、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實行香港青年與內地青年同等待遇。”

 

吳傑莊委員今年是履職廣東省政協委員的最後一年,他提了9個提案。今年他仍有不少關注粵港青年交流的提案。比如他建議中山向國家申請建設“港澳臺青少年國家近代史教育基地”,加強港澳臺青少年對大陸的了解。

 

在2017年天津市兩會上,樓家強委員建議,應當以新媒體搭建交流平臺,加強香港青年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祖國認同。“電子媒體對青年思想的影響絕對不能忽視”。樓家強表示,要利用新媒體搭建青年交流平臺,以網絡傳達信息聯絡感情。當今時代,國際社會傳媒格局發生新變化。他説,未來的工作應以新媒體搭建兩地青年交流平臺,推送青年喜聞樂見的兩地資訊,網絡信息傳遞應從津港散播至世界各地,讓各地青年對兩地文化有深刻了解。

 

“黔港兩地青少年交流後,可成為內地與香港的‘宣傳員’和‘代言人’。”在今年貴州省兩會期間,8位來自香港的政協委員聯名發聲,呼籲加強貴州、香港兩地持續交流。“愛國情懷要從小培養,要做得自然真切,絕不能是説教式的。”程燕委員表示,“我們相信最好的方式就是讓香港與內地青少年建立起友誼,多讓他們到內地交流,耳聞目睹,從而明白中華民族的多元性,體會到祖國之大,領悟一個真實的中國。”(根據中國新聞網、南方日報、中國網等報道內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