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青年投書媒體吁美勿把中國當敵人:千禧一代不願看到

美國《華盛頓郵報》2月23日刊登《不要再把中國認作是敵人 千禧一代不會》一文,作者為朱利安·格維爾茨。文章摘編如下:

 

特朗普總統的“美國優先”理論加劇了全世界的緊張氣氛,但是最大的挑戰尚未到來:他還沒有闡明對中國這個他屢屢譴責的國家的政策。作為一名27歲、在成長過程中去往中國旅行並且學習中國語言的年輕人,我擔心特朗普對中國的激進行動將成為我們這一代人對全世界長期安全和繁榮最大的潛在威脅。顛覆了幾十年穩定的中美關係的魯莽、挑釁的對華政策是我們大多數這代人不願意看到的。

 

特朗普把中國描述為美國的重大敵人。特朗普強硬的反華言論讓那些呼籲更加對立的對華政策的人士如虎添翼,而他的首席策略師斯蒂芬·K·班農甚至一度預言就南中國海將在“5到10年內”爆發對華戰爭。根據2016年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只有約37%的美國人對中國有好感。

 

但這並不是全部。如果把這個數據按照年齡來區分的話會顯現一個明顯的模式:18歲到29歲之間的美國人比50歲以上的美國人對中國的好感要強烈得多。與此類似,中國對美國的印象也是皮尤中心在全世界代溝差距最大的,近60%18歲到29歲之間的中國人——是50歲以上的人比例一倍還多——對美國的印象良好。

 

這個令人疑惑的代溝——在兩國都非常明顯——應當作為政策參考。特朗普似乎勢將中國作為敵人,但如果中美關係破裂,我們這代人將生活在一個凋敝而危險得多的世界。因此我希望向長輩們傳遞這個信息:先不要放棄:堅決尋求更加合作、展望未來的中美關係過於重要了。

 

中國對我來説並不抽象。自從8歲時一個中國寓言吸引了我作為一個孩子的想像力,我合上書本並向父母宣佈我想學中文。從那時起我便開始研究中國,而且在中國生活、工作過相當長時間。中國是我的一部分:隨著我更加了解中國和其複雜性,我也開始了解自己和所處的位置。

 

這些體驗是新一代從年輕時就開始了解中國的美國人中有代表性的。我與中國的聯繫也許比其他人緊密得多,但是我們所有人都與中國的腳步同行:1989年我出生的那一年,中國的國內生産總值是3480億美元;2015年時,這一數值已經增長到11萬億美元,居於世界第二位。由於旅遊業的開放、教育交流和移民,我們與美國華裔和中國民眾從小像朋友一樣長大。

 

然而隨著我們成年,我們似乎越來越生活在一個視中國為對手的國家。

 

正確的道路不是鴿派路線或者諂媚政策,而是尋求實現基於美國實力和了解我們需要與中國合作解決重大全球問題的基礎上建設中美關係。這當然應當包括在經濟領域更多互惠措施,尤其是推動中國進一步向美國投資開放,解決任何軍事挑戰並且大力保護美國的利益和價值觀。但我們的關係過於重要,無法憑藉落後幾十年的經濟懲戒或是渴望在世界舞臺上尋找敵人來作為指導。美國的領導人必須努力消弭兩國分歧,而我們這代人也應當為中美兩國的良好未來作出貢獻。(編譯/胡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