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今年“兩會”涉臺內容的潛臺詞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7-03-07 10:01:49 | 來源: 中國台灣網 |
從3月3日和5日全國政協俞正聲主席、國務院李克強總理先後在全國政協和全國人大開幕式所做工作報告的涉臺部分中,我強烈地感受到“自信”二字撲面而來。中臺辦、國臺辦張志軍主任3月5日的解讀,更加深了筆者的這個印象。
兩會工作報告,一是更鮮明地把“國家統一”的旗幟打了出來。發展兩岸關係,促進祖國統一大業是一切對臺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如果説以往環境條件下,考慮到台灣島內的一些特殊情況,大陸方面在公開場合談及統一問題時,要有一些策略性變通的話,那麼隨著內外形勢的變化,這樣的思維也進行了調整。在兩岸統一問題上,對臺工作由以往“多做少説”轉變為“既做也説”,不再過於顧忌島內一些因素的制約,特別是不怕民進黨和“台獨”分裂勢力挑撥離間。與去年的兩會報告相比,今年的報告一個最明顯的變化,就是更加鮮明地圍繞促進國家統一展開各項敘述,“堅定不移推動祖國和平統一進程”。
二是把在促進兩岸融合過程中實現統一的基本路徑亮了出來。大陸方面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一系列舉措,原本就是為了促進統一,統一從來都是陽謀不是陰謀。這次把這個掛鉤關係公開地、直接地亮明,也是自信的表現,是對形勢發展大勢準確把握的結果。正如中臺辦張志軍主任3月5日在兩會答記者問時所言,要“促進兩岸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紮實推進和平統一進程”。去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促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今年報告中發展到“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拓展,而是理念的變化。因為就國家統一而言,經濟融合不是融合的目的,社會的融合才是我們應追求的標的。對於今年的這個變化,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兩岸經濟社會融合過程本身就是廣義的統一,也可以看做“漸進式統一”。似乎也可以這麼説,兩岸社會每走近一步,統一大業就前進一點。從這個意義上説,兩岸統一是現在進行式。
三是繼續堅持了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臺海和平穩定的階段性目標。儘管民進黨上臺,“台獨”分裂勢力氣焰有些囂張,蔡英文當局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對內推行“台獨”和“去中國化”政策,對外竭力與美日遏華戰略掛鉤,挾洋自重,島內政治和社會氣氛惡化的狀況依然嚴重,“兩岸關係趨於複雜嚴峻,兩岸關係的不確定因素和挑戰、風險明顯增加”(張志軍語),但是,兩會報告也正式宣示: “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維護‘九二共識’共同政治基礎,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臺海局勢穩定”。換言之,我們的大政方針不變!這是堅定意志的體現,更是充滿自信的表現。
四是遏制“台獨”會有雷霆般舉措。也可以稱為“牛刀”般手段。島內外、境內外媒體輿論廣泛注意到,這次兩會再次重申了反對一切形式的“台獨”的決心,“決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形式、任何名義把台灣從祖國分裂出去”。這絕非虛張聲勢,更非詐術。經過李登輝上臺後接近30年的長期準備,大陸方面遏制“台獨”既有堅定的主觀意志,也有不計其數的“大牌”、“中牌”、“小牌”,更有扎紮實實的各項準備,包括軍事。
大陸方面的自信來自民心的向背。即便是台灣島內,和平發展也是主流民意,民進黨一時恐不敢違逆。至於其裝作視而不見的大陸13億人民、海外五千萬華僑華人的民意,更不可撼動。連日來中國人民對韓國允許美軍“薩德”反導部隊進駐的反應,可見一斑。
大陸方面的自信來自實力地位。這一點毋庸贅言。祖國統一大業所依託的各類物質基礎既包括祖國大陸自身,也包括台灣島內反對“台獨”的力量,還包括國際社會支持中國的國家。
大陸方面的自信來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自信。因為“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不能想像,台灣問題會一代一代傳下去。
大陸方面的自信也來自長期對臺工作實踐積累的寶貴經驗。現在,大陸對付“台獨”勢力有辦法,爭取台灣民心有思路,促進統一有方略,反對外國干涉有大國策。(作者:鄭劍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專家委員)
新聞推薦
- 兩岸攜手工程創新 推進綠色低碳發展2024-11-25
- 第四屆海峽兩岸(廈門)青年企業家籃球邀請賽落幕2024-11-25
- 馬龍確定訪台,台灣球迷直呼“請假去看龍哥”!2024-11-25
- 朱立倫強調“中華民族是根、中華文化是本” 馬英九12字批賴清德“新兩國論”2024-11-25
- 青春相約·逐夢燕趙——2024首屆冀臺冰雪嘉年華暨冰雪産業推介會在張家口市舉辦2024-11-25
- 臺胞“首來族”的專屬福利——福建土樓(永定)景區免票之旅盛大開啟!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