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內年輕人關注 臺首座“慰安婦”人權館開放

由台灣婦女救援基金會獨立募資經營的“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歷經3個月試營運後,3月8日全面開館。除推出常設展新作及系列活動外,也啟動“當代女力發展計劃”,將通過附設咖啡店提供女性創業及就業的機會。婦援會董事長黃淑玲説,作為全台灣第一座民間成立的女性人權館,“阿嬤家”特別選在婦女節全面開館,以宣示從“慰安婦”人權運動延伸到對婦女人權的持續追求。

 

過去3個多月試營運期間,館內累計參觀人數已破萬,其中約六成為年輕族群,有兩成來自島外。另有民眾以團體形式到“阿嬤家”參訪。截至2017年2月底,共有18個參訪團,其中來自島外的參訪團佔了六成五,以日本團為最多。

 

台灣“慰安婦”至少2000人

 

台灣“慰安婦”紀念館上下共有三層,主要展示區通過“慰安婦”制度緣起、台灣“慰安婦”強迫徵集、海外“慰安所”遭遇、倖存者生命故事、“慰安婦”維權運動等常設展,以歷史文獻及實物、多媒體影音等方式進行呈現,並設有中、英、日、韓四種語言的文字及志工導覽。

 

通過觀展可清楚得知,二戰期間日本政府有計劃、有組織地以欺騙、誘拐、強迫等手段,徵集各地貧窮女子,為日軍從事“性服務”的史實。據史料估計,戰時日軍在亞洲各地遍設慰安所,徵用中、日、韓、東南亞佔領地的“慰安婦”,人數可能多達30萬人,其中台灣受害者至少有2000人。

 

為吸引更多民眾走進“阿嬤家”、了解台灣“慰安婦”群體的生命故事,該館全面開放後依舊不收門票費用,而採用自由樂捐制度以支持“阿嬤家”永續營運。

 

有日本遊客特地前來參觀

 

黃淑玲説,不少日本民眾特地指定“阿嬤家”作為台灣旅遊的行程點之一,從而學習在日本難以接觸到的歷史真相,更有日本教授帶著大批研究生到“阿嬤家”參訪。

 

記者曾在“阿嬤家”試營運期間入場參觀,有日本女生對記者説,她在讀到台灣前“慰安婦”自述時幾乎落淚,日本政府應儘快道歉並賠償。婦援會執行長兼“阿嬤家”館長康淑華對記者説,“日本歷史教材中大部分沒有關於‘慰安婦’的內容,日本大部分年輕人基本上不知道這段歷史。大稻埕的日本觀光客很多,希望能讓更多日本人在館內認識這段歷史。”

 

“‘反課綱’中有台灣學生提‘阿嬤是自願的’,這是完全不了解‘慰安婦’制度的本質而説出的荒謬言論。如果我們知道‘慰安婦’是個美化過的名詞,是日軍在二戰時所設計的性奴隸制度,我們就應該對這種加害行為表示譴責。”康淑華説,台灣社會現在還有這樣的爭論很讓人遺憾,也讓我們覺得肩負更重的責任。

 

如何與年輕世代對話

 

館內留言板上,有一則內容由台灣人用日文寫成,內容是“我愛日本(文化),但日本要道歉”。不少參觀者表示,台灣年輕人的確對日本充滿好感,但喜歡的是日本文化,比如動漫,也熱衷去日本旅行觀光,但這些都不代表他們對日本政府抱有好感,也不會影響其是非觀和批判意識。

 

現場台灣年輕人向記者反映,他們的歷史課本中有關日本殖民統治的內容大多偏向發展維度,強調現代化進程,對其陰暗面著墨不多。康淑華認為,台灣社會對“慰安婦”的了解有限,不僅課本中只言片語一帶而過,在社會上該議題有時也容易變得比較政治化,因而在討論時會受到局限。

 

“我們談論台灣‘慰安婦’議題,並不是要挑起‘仇日’情緒,我們不希望只通過民族主義的焦點來論述這件事。”康淑華説,記憶歷史,目的是避免重蹈覆轍,“當我們用這樣的角度跟年輕世代對話時,很少有年輕人會表示反對或不支持阿嬤,因為大家都可以理解。”

 

由台灣婦女救援基金會獨立募資經營的“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歷經3個月試營運後,3月8日全面開館。除推出常設展新作及系列活動外,也啟動“當代女力發展計劃”,將通過附設咖啡店提供女性創業及就業的機會。婦援會董事長黃淑玲説,作為全台灣第一座民間成立的女性人權館,“阿嬤家”特別選在婦女節全面開館,以宣示從“慰安婦”人權運動延伸到對婦女人權的持續追求。

 

過去3個多月試營運期間,館內累計參觀人數已破萬,其中約六成為年輕族群,有兩成來自島外。另有民眾以團體形式到“阿嬤家”參訪。截至2017年2月底,共有18個參訪團,其中來自島外的參訪團佔了六成五,以日本團為最多。

 

台灣“慰安婦”至少2000人

 

台灣“慰安婦”紀念館上下共有三層,主要展示區通過“慰安婦”制度緣起、台灣“慰安婦”強迫徵集、海外“慰安所”遭遇、倖存者生命故事、“慰安婦”維權運動等常設展,以歷史文獻及實物、多媒體影音等方式進行呈現,並設有中、英、日、韓四種語言的文字及志工導覽。

 

通過觀展可清楚得知,二戰期間日本政府有計劃、有組織地以欺騙、誘拐、強迫等手段,徵集各地貧窮女子,為日軍從事“性服務”的史實。據史料估計,戰時日軍在亞洲各地遍設慰安所,徵用中、日、韓、東南亞佔領地的“慰安婦”,人數可能多達30萬人,其中台灣受害者至少有2000人。

 

為吸引更多民眾走進“阿嬤家”、了解台灣“慰安婦”群體的生命故事,該館全面開放後依舊不收門票費用,而採用自由樂捐制度以支持“阿嬤家”永續營運。

 

有日本遊客特地前來參觀

 

黃淑玲説,不少日本民眾特地指定“阿嬤家”作為台灣旅遊的行程點之一,從而學習在日本難以接觸到的歷史真相,更有日本教授帶著大批研究生到“阿嬤家”參訪。

 

記者曾在“阿嬤家”試營運期間入場參觀,有日本女生對記者説,她在讀到台灣前“慰安婦”自述時幾乎落淚,日本政府應儘快道歉並賠償。婦援會執行長兼“阿嬤家”館長康淑華對記者説,“日本歷史教材中大部分沒有關於‘慰安婦’的內容,日本大部分年輕人基本上不知道這段歷史。大稻埕的日本觀光客很多,希望能讓更多日本人在館內認識這段歷史。”

 

“‘反課綱’中有台灣學生提‘阿嬤是自願的’,這是完全不了解‘慰安婦’制度的本質而説出的荒謬言論。如果我們知道‘慰安婦’是個美化過的名詞,是日軍在二戰時所設計的性奴隸制度,我們就應該對這種加害行為表示譴責。”康淑華説,台灣社會現在還有這樣的爭論很讓人遺憾,也讓我們覺得肩負更重的責任。

 

如何與年輕世代對話

 

館內留言板上,有一則內容由台灣人用日文寫成,內容是“我愛日本(文化),但日本要道歉”。不少參觀者表示,台灣年輕人的確對日本充滿好感,但喜歡的是日本文化,比如動漫,也熱衷去日本旅行觀光,但這些都不代表他們對日本政府抱有好感,也不會影響其是非觀和批判意識。

 

現場台灣年輕人向記者反映,他們的歷史課本中有關日本殖民統治的內容大多偏向發展維度,強調現代化進程,對其陰暗面著墨不多。康淑華認為,台灣社會對“慰安婦”的了解有限,不僅課本中只言片語一帶而過,在社會上該議題有時也容易變得比較政治化,因而在討論時會受到局限。

 

“我們談論台灣‘慰安婦’議題,並不是要挑起‘仇日’情緒,我們不希望只通過民族主義的焦點來論述這件事。”康淑華説,記憶歷史,目的是避免重蹈覆轍,“當我們用這樣的角度跟年輕世代對話時,很少有年輕人會表示反對或不支持阿嬤,因為大家都可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