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深化改革在路上 正由世界工廠變為世界市場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7-03-20 10:29:24 | 來源: 人民日報 |
資料圖
經濟全球化是歷史大勢,促成了貿易大繁榮、投資大便利、人員大流動、技術大發展。與此同時,發展失衡、治理困境、數字鴻溝、公平赤字等問題也客觀存在。在此背景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如何通過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轉型,在實現自身經濟穩健發展的同時,積極與世界各國緊密合作,推進包容性的經濟全球化,為全球發展注入穩定要素,受到國內外的高度關注和期待。
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年會”正在北京釣魚臺舉行,與會國內外嘉賓圍繞“中國與世界:經濟轉型和結構改革”主題展開深入探討,紛紛獻計獻策。
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楊偉民
理解中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把握當代中國改革發展中的兩個大邏輯。
第一個邏輯是中國經濟運行中出現的短期問題,其根源是重大的結構性失衡。第二個邏輯是這些重大的結構性失衡,根本原因是體制機制障礙,使市場沒有充分發揮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政府沒有更好地發揮應有的作用。
關於第一個邏輯,實體經濟的供需失衡是當前一個重大的結構性矛盾。産能過剩怎麼形成的?是因為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時候,需求結構是一種面向低端消費為主的,面向出口和投資需求為主的結構。現在需求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原來那些低端産品的産能就變成了過剩産能。
關於第二個邏輯,就是實體經濟這種結構性失衡,追根溯源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市場還沒有發揮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政府在配置資源中的影響力過大,所以中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通過體制機制改革,解決這種重大的結構性失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一句話,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在這方面,需要進一步落實到位。
總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將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來推動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我相信這必將為全球經濟的強勁可持續增長作出貢獻。
發展不可放棄製造業這個根本
工信部部長 苗 圩
這些年,中國的製造業投資當中,民間投資大概佔比都在60%以上。不過,去年整個製造業的投資比上一年只增長了3%多一點,這個數字裏面反映出了幾個問題:
第一,社會有大量的資本找不到投資的方向。製造業又需要大量投資,特別是中小企業需要大量的投資,因此,社會資本避實就虛的現象必須改變。
第二,製造業相對的投資收益率是比較低的。一些製造業企業,賺錢後都想去資本市場上增值,而不是進一步投入到製造業裏來。我們致力於鼓勵製造業從産業鏈的低端向高端發展。除了創新驅動以外,我們還按照産業價值鏈的微笑曲線,鼓勵企業向兩端延伸。
第三,民間投資的壁壘依然存在。所以,中國政府制定了關於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的文件,其中,實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一個重要方向,這給民間資本創造了新機會。
第四,關於對技術改造的問題。有人曾認為,國家要培育新興産業,傳統製造業可能會被拋棄。在傳統製造業裏,的確有一些産能過剩的問題,但所謂的新興産業,除了少部分是新的産業外,更多的還是傳統産業的改造升級。
通過以上四方面的努力,我想製造業投資低迷的狀況會得到改善。我們未來的發展絕對不能放棄製造業這個根本,否則僅靠以錢生錢,就容易催生泡沫,國際金融危機的教訓也提示了這一點。
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新動能
世界銀行首席執行官 克裏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
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巨大,而且未來依然會保持高額的貢獻。在中國的“十三五”規劃中,中國設定了非常宏偉的目標,要推動創新、培育新的增長動能,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這裡,我想談一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經驗和啟發。
首先,地方政府在減稅和減少行政負擔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在産業政策方面,政府應該發揮什麼作用依然存在爭議。我們爭論的不是政府是否應該介入産業政策,而是怎麼界定一個合理的介入範圍,可以動用哪些工具,在哪些領域市場的作用更有效。
第二點,競爭依然是提升效率、推動創新的最強大動力。經合組織最近指出,生産率增長乏力可能源於企業面臨的競爭壓力不足。所以,我們要加強競爭,包括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減少創投企業的負擔,為企業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
第三點,要強調教育,培育勞動力市場。我們要培養人才,讓他們能夠勝任未來的工作。這需要多管齊下,有一些國家就重視兒童早期開發,提供高等教育的均等機會,以市場為基礎保證教育的可持續性,利用信息來提升成效,這些國家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我想説,世界銀行非常自豪能夠跟中國一起合作,來落實新的增長動力的培養,這有利於中國,也有利於全世界。
中國正由世界工廠變為世界市場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一鳴
當前,全球經濟復蘇處在一個重要關口。去年下半年,全球經濟出現了新的曙光,製造業PMI主要經濟體都處在擴張區間,大宗商品價格回暖,通脹風險在緩解,十年期的國債收益率在上揚。
在此形勢下,搞貿易保護主義,將使全球增加更大的不確定性,而順應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克服全球化的負面效應,將開闢更加光明的未來。
中國正在推動經濟轉型,消費貢獻率持續提高,去年達到64.6%。中國正由世界工廠變為世界市場。需求不足是全球經濟低迷的重要因素,而需求潛力最大的市場在中國。中國的消費額,2006年只佔世界的6.6%,10年後的2015年達到15%。我們的增量佔到1/3以上。預計未來5年,貨物進口超過8萬億美元,出境旅遊人數達到7億人次,這是巨大的市場需求。
中國轉向創新發展將深化全球價值鏈的分工,為全球延伸産業鏈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中國轉向綠色發展,因為我們是最大的能源消費國、排放國,轉向綠色發展,減排、降低能源消耗,它的邊際效應給全球綠色經濟帶來的貢獻也是最大的。中國正在擴大對外投資,中國的企業也會為對象國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去年的對外投資超過1700億美元,今後5年還會達到7500億美元,中國也在提供越來越多的公共産品,為全球發展做貢獻。
中國正成長為全球化引領者
絲路基金董事長 金 琦
近40年來,中國已經從全球化的參與者,逐步成長為全球化的推動者、倡導者和引領者。
中國參與全球化進程有3個重要的時間節點。首先是1979年改革開放,中國把自己融入全球經濟,成為全球化的參與者;其次是2001年加入WTO,中國主動地接受和執行全球貿易規則,成為全球化的推動者;第三個時間節點是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為全球化進程放緩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標誌著中國正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引領者。
“一帶一路”倡議正在促成世界開放發展的新格局,要形成這樣的新格局,需要三個方面的共同作用。
首先是國際層面的廣泛共識。“一帶一路”得到了全球範圍的積極響應,去年杭州的G20峰會,也就推進全球經濟增長達成了廣泛的共識。這些共識將有力推動各國政府落實承諾,制定共同規則,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其次是政府層面的戰略對接和政策支持。“一帶一路”倡議是要發揮各國的比較優勢,這不僅需要各國政府制定戰略規劃,更需要通過建立雙邊和多邊框架、完善制度設計,加強合作,加快産業結構調整升級。
第三是企業家層面的創新與合作。企業是“一帶一路”倡議和經濟全球化的行動主體,“一帶一路”倡議為全球資源優化配置和産業提升創造了歷史性機遇,需要企業家以進取精神和開放的心態積極響應。
中國推進全球化意義重大
必和必拓首席執行官 麥安哲
習近平主席今年在達沃斯論壇的致辭中,講到了中國要敢於到世界市場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其實,中國並非全球化進程的唯一受益者,全球化背景下信息的溝通互聯等,為各個國家都提供了發揮各自優勢的機會。
對所有人來説,能夠讓資源得到更高效的利用,讓各國有機會共享,是非常重要的。全球化增進了經濟增長,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準,創造了很多就業機會,尤其是幫助數以億計的人們擺脫了貧困。
世界在一直突飛猛進地向前發展,但是,地緣政治的動蕩不安、全球經濟的不穩定以及部分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都在威脅全球化的未來。
對此,我認為我們應該了解世界經濟在過去所取得的成就,並認識到貿易保護主義並不是解決當前問題的出路。我們一定要保護現有的成果,反對局部國家的這種短視行為,以及民粹主義去全球化的倒退呼聲。
當前,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發揮著領導作用,促進了世界貿易的繁榮,這個意義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作為企業,我們也願意積極參與到全球化發展的討論中,促進社會、環境、經濟的發展。我們是全球化的一個倡導者,更是一個受益者。
(本報記者白之羽、曲哲涵、陸婭楠整理)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