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 我們增強了發展信心

“在中國,我們增強了發展信心”(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上))

 

南南學院院內的草地上插著20多個國家的小國旗。

 

“在中國,我們增強了發展信心”(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上))

 

2016年9月9日,傅軍老師(右五)和學員們在南南學院的開學典禮上。

 

“在中國,我們增強了發展信心”(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上))

 

2017年2月,學員們在聆聽南南學院舉行的一場講座。人民日報記者 林芮攝

 

“在中國,我們增強了發展信心”(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上))

 

2017年1月,兩名學員在廣東省惠州市參觀一家製鞋企業。

 

“在中國,我們增強了發展信心”(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上))

 

2017年1月,兩名學員在廣東省惠州市永記生態園溫室裏參觀。

 

這是一所特別的學院。由習近平主席2015年9月在聯合國總部宣佈設立,並由中國著名學府北京大學承建。

 

這是一個特別的班級。48名學員來自27個發展中國家。他們膚色各異,國籍不同,想法多元,但在校園生活中增進了彼此了解,促進了相互借鑒。

 

這是一次特別的實驗。來自發展中國家的政府官員希望在這裡,了解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在治國理政方面的經驗,思考和尋找適合本國的發展之路。

 

未名湖北岸,一座典型皇家四合院風格的朱紅色木質結構建築三面環水,臨湖而立。步入院內,亭臺樓閣,朱甍碧瓦。綠茵茵的草地上插著20多個國家的小國旗,圍成一個圓,在初春暖陽的照射下,繽紛多彩。

 

過去,這所“朗潤園”是清朝親王的府邸,內閣軍機處和諸大臣不定期地在這裡舉行會議。如今,這裡是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的辦公場所,來自非洲、南亞、中亞、中東和拉丁美洲等地區27個發展中國家的48名政府中高級官員及社會團體領袖圍坐一堂,學習中國治國理政的相關做法。

 

2015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紐約聯合國總部主持南南合作圓桌會時宣佈,中國將設立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以下簡稱“南南學院”)。“很多發展中國家的政府官員也意識到,中國同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發展經驗和它們的現實國情更加契合,由中國來講述自己改革開放、發展經濟的經驗,他們更容易感同身受,這些經驗也更有指導意義。”南南學院執行院長、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對本報記者説。

 

2016年4月,南南學院在北京大學正式掛牌成立,當年9月舉行了開學典禮。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南南學院院長、原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高級副行長林毅夫對本報記者表示,經驗和理論的適用性決定於前提條件的相似性,二戰後的一系列事實表明,由於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前提條件差異很大,照搬發達國家的經驗和理論,以發達國家的經驗和理論指導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往往形成“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的困境。發展中國家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有必要總結自己的經驗教訓,形成適合發展中國家自己的理論體系,以此來指導發展。

 

“我們把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經驗總結成普遍理論,可供其他發展中國家結合本國實際來制定政策。”林毅夫説。

 

“我們渴望知道,能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到底有什麼秘訣”

 

“過去15年裏,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有了顯著提高,充分體現出中國政府在推進公共衛生體制改革方面,尤其在推動衛生部門技術進步以解決基礎設施不平衡問題等方面所做的努力。非洲國家在很多地方都可以向中國學習。”德國默克集團生物制藥業務亞太地區總裁安高博説。

 

3月初在南南學院舉行的一場講座上,兩位德國默克集團的高管正在向學員們展示未來非洲衛生事業可能的發展路徑,並特別提到了中國的經驗。從政策制定到具體實施,從衛生發展到國際援助,臺上台下,討論熱烈。一名來自非洲國家的學員站起身説:“過去,我以為發展中國家很難根除這些傳染病,但中國衛生事業發展的速度太讓人驚訝和欽佩了!我尤其感興趣中國在瘧疾等傳染病的控制和預防上的經驗。”

 

此前幾天,在“比較政治制度”課上,學員們聽著老師講解“博弈論”“公地悲劇”,認真做著筆記,積極表達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這樣的熱烈討論甚至爭論,是南南學院常見的一幕。

 

談到進入南南學院學習的初衷,學員們有些激動。塔吉克斯坦國家投資和國有資産管理委員會官員戴樂·拉西莫夫用流利的普通話説:“近年來,塔中兩國高層往來頻繁,民眾交流也日益密切,中國讓我感到親近,所以我就萌生了來學習的想法。”

 

烏克蘭經濟發展與貿易部經貿合作與歐洲一體化司司長葉琳娜·巴爾別科娃告訴本報記者:“中國是一個快速發展中的大國,對全球事務有很大的發言權和影響力。為了推行改革,中國是如何構建相應的政治經濟體系?這些體系又是如何運作的?中國經驗可以給我們提供很好的借鑒。”

 

埃塞俄比亞達洛爾科技和商業學院院長哈伯特馬力雅穆·丁庫·澤格耶是從中國駐埃塞俄比亞使館得知這一項目的。能成為北京大學的特殊“學生”,讓他特別心動。

 

“我們渴望知道,能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到底有什麼秘訣?我想學習中國的發展模式,找到適合我們國家發展的道路。”莫桑比克財政部顧問奇潘德·朵拉德婭·阿爾伯特説。

 

尼日利亞副總統辦公室特別助理歐莫勒·柯沃勒·伊利亞認為,南南學院的學習具有重要意義:“我學習了西方經濟發展模式,現在又獲取了中國經濟管理的第一手經驗,這有助於我保持清晰的思路,在未來做出正確的判斷。因為如果光有政治,卻沒有健全的經濟管理,就容易引發無政府主義和社會混亂。”

 

南南學院項目協調人張俊傑介紹説,中國商務部為這批學員提供了全額獎學金。“這48名學員是各國政府分別推薦到中國使館,由使館經商處篩選後報給中國商務部,商務部報給北大後由北大進行面試,才最終確定了名單。”

 

48名學員中,有27人攻讀碩士學位,學制一年,21人攻讀博士學位,學制3年。再過3個月,首批碩士學員就要畢業了。

 

“第一次和來自亞非拉國家的同學坐在同一間教室裏,我們相互借鑒,也彼此了解”

 

南南學院的課程設置主要分為三個模組,即領導力、發展經濟學和國家發展。林毅夫介紹説,這些課程是精心設計、量身定制的,“領導力是實現國家發展的制度保障,發展經濟學是實現國家發展的路徑選擇的理論依據。”

 

授課教師更是盡遣精英——林毅夫、盧鋒、查道炯、黃益平……個個都是經濟學界和國際政治學界的權威人士,也是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知名老師。上學期設了7門課,這學期有6門,包括新結構經濟學與政策實踐、政治哲學、發展經濟學、中國經濟增長的政治經濟學等。

 

“回到尼泊爾後,我計劃參選議員。‘全球視角中的領導力’這門課對我很有幫助。”尼泊爾特裏布文大學訪問教師達摩達爾·布薩爾最喜歡的一句話是鄧小平的“摸著石頭過河”。他説:“尼泊爾需要這種敢闖敢拼的精神和強大的執行力。”

 

“發展經濟學傳授的是實用的管理技能,對提高領導人素質很有用。不僅對我的事業發展大有裨益,也能幫助我更好地服務國家。”戴樂·拉西莫夫説。

 

馬拉維外交與國際合作部官員威廉·班比也有同感,他補充説,中國在這方面做出了表率。而澤格耶最關注的還是發展。他常常思考:“中國是怎麼解決發展中問題的?”

 

津巴布韋共和國總統內閣辦公廳副主任吉福特·穆蓬賈深切地體會到,這份精心設計的課程表是為發展中國家政府的中高級官員量身定制的,目的是讓他們接觸到更多中國在治國理政方面的先進經驗,回國後,減少普遍存在的對發達國家治國理政經驗的“依賴症”。

 

“要為當前全球面臨的一系列問題找到突破口,就必須多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和研究問題。”葉琳娜説,“中國人常説‘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些課程可以幫助我們形成研究問題的新思路,這遠比僅僅傳授方法重要得多。”

 

南南學院的十幾位教師多來自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張俊傑告訴本報記者,有些學員曾擔心和老師溝通會有障礙,沒想到,老師們都用非常流利的英語授課。

 

澤格耶説,老師的水準超出了預期,“大多數老師都在全球一流大學接受過教育,或曾在歐美著名高校任教。他們不只教理論,還啟發我們如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社會中的問題。”

 

吉福特·穆蓬賈很欣賞老師們客觀中立的態度,“他們尊重文明的多樣性,不帶有對某種發展模式的傾向,給我們提供了全方位、多視角的分析。”

 

在利比裡亞青年與體育部青年官員小史密斯·約翰·蘇蘭塔心裏,林毅夫是一個“很大卻很遠”的名字,沒想到這位書中的大師居然站在自己面前,直接授課,還向學員們贈送了自己有關發展的著作,如《新結構經濟學》《繁榮的求索:發展中經濟如何崛起》等。

 

南南學院學術院長、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傅軍告訴本報記者,他們還會邀請已退休的政府官員前來講課,以增強學員們在政策上的經驗交流。

 

塞內加爾財政部監測與評估首席官員阿爾法説:“這是我第一次和來自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區的27個不同國家的同學坐在一間教室裏,我們相互借鑒,也彼此了解。”

 

戴樂·拉西莫夫表示,由於都來自發展中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狀況等有很多相似之處,大家在分享知識、經驗和想法時沒有太多隔閡和障礙,也能更好了解其他國家的優劣勢。吉福特也對此有同感。他認為,多樣化而活力十足的學習環境,有助於政策決策者們更全面、客觀地設計發展政策。

 

當然,津巴布韋高等教育和科技發展部研究發展與創新中心主任威利·甘達還有一個希望,希望在課堂上見到中國學員的身影,和中國學員有更多互動,這有助於他培養中國視角,更好地學習中國經驗。“中國學員也可以加深對發展中國家的認識和理解”。

 

“把中國作為一面鏡子,通過它看到自己的國家,增強發展的信心”

 

“不要照搬中國的做法,而是把中國作為一面鏡子,通過它看到你們自己的國家,增強發展的信心。”第一堂課上,姚洋就對學員們強調。

 

這面“鏡子”,確實讓這些特殊學員真切地“看”到很多。很多學員對中國的財政分權制度很感興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能取得巨大的經濟發展成就,也與中國政府善於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有密切關係。

 

姚洋和學員們在交流時説,“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的務實精神,對發展中國家來説,可能是最實用的經驗。“很多時候,不必去爭論過程與手段,先試點,再普及。”

 

今年1月4日,學院安排學員到深圳調研考察。他們走訪了騰訊公司、華為公司、萬科集團和華大基因研究院等。“實地考察的目的,是要讓學員們思考如何把中國經驗與他們國家的實際相結合。”林毅夫説。

 

歐莫勒清楚地記得,剛抵達深圳博物館的展覽中心時,講解員就説了這樣兩句話:“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和“深圳速度是三天就蓋一層樓”。

 

在深圳這個“先鋒”帶動下,中國各地也都活力無限。在廣東省惠州市,當學員們見到惠州市副市長胡建斌和惠東縣縣長郭武飄時,深感意外。“沒想到,中國地方政府官員的英語都説得這麼流利!他們思想很開放,有關基層發展問題的做法和觀點,很實際、很有用。”學員們説。

 

參觀了惠東縣的馬鈴薯種植園和永記生態園,觀摩了惠州企業的製鞋生産線,走訪了惠州市粵東(國際)鞋材市場,中國城郊農業的高産和高附加值、工廠企業裏的生産活力,給學員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澤格耶連連讚嘆:“來這裡實地考察的人越多,就越能深入了解中國發展的經驗。”

 

東帝汶一家基金會的理事達·席爾瓦·朱安尼克是第一次到中國。他發現,自己親眼見到的中國,並不是此前在書本上認識的那個中國。“東帝汶也想建特別經濟開發區,深圳經驗值得我們借鑒。”他説,回國後將把中國吸引外資的經驗整理成建議報告,呈交給上級。

 

史密斯不無感慨:“我去過紐約和巴黎,但當我看到北京、上海和深圳時,我意識到,它們已經可以和任何國際城市平起平坐地展開競爭了。”

 

作為這次廣東實地考察的帶隊老師,傅軍有個感慨:發展中國家的差異性很大,類似處於中國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通過理論學習與案例考察,特別是看到中國一路走來的軌跡後,學員們受到了很大的觸動,他們的思考也從另一角度印證了中國現在發展之路的正確性。

 

“他們就像是我的家人一樣”

 

出了北京大學東門往東走約10分鐘,學員們帶著本報記者,來到位於北京大學中關新園的公寓宿舍樓。公寓裏有微波爐等廚房設施,可以方便地烹制家鄉的美食。

 

到中國不久,史密斯就開通了微信朋友圈,還有了一個中國名字“石景松”。在他的朋友圈裏,除了長城、中餐、中國朋友之外,出現最多的就是南南學院的課程和老師們。

 

讀碩士之前,朵拉德婭已經在遼寧大學讀了5年書。“中國就像我的第二故鄉,中文對我來説不太難。”她説,“我結識了很多新朋友,我們一起吃飯和學習,成了很親密的朋友。老師和工作人員也和我們走得很近,他們就像是我在中國的家人一樣。”

 

在校方的幫助下,南南學院成立了一支足球隊,吉福特擔任足球隊教練。足球隊裏有多個國家的球員,是一支名副其實的“國際球隊”。

 

去年下半年,非洲遭遇了大旱天氣。開學沒幾天,南蘇丹總統辦公室內閣事務部部長裏亞克·阿萬·安德魯·古澳就渾身發熱。去醫院檢查後發現,他在來中國之前就染上了瘧疾。張俊傑一直陪著他在醫院待了3天。阿萬的家人很擔心,看到學院週到的安排與細心照顧,連聲感謝。或許,正是因為這些愉快、豐富的經歷,第一次放寒假時,很多學員都迫不及待地提早回到北京,想多學學、多看看、多走走。

 

今年9月,這批學員中的博士生學習將滿一年,他們將回到自己的國家,花半年到一年時間收集畢業論文的寫作素材,之後再返回中國撰寫畢業論文。

 

傅軍希望,南南學院今後能逐步提高南美、中東、南亞等地區國家的生源比例。姚洋透露,南南學院即將建立起校友信息網絡庫,今後還計劃舉辦南南論壇,邀請已經畢業的學員參加。

 

(人民日報記者暨佩娟執筆,記者肖新新、孫超、邢雪、李寧、孟祥麟、宦翔參與採訪整理)

 

(照片除由記者拍攝外,均由北京大學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提供)

 

製圖:蔡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