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夫:用“一座大橋”溝通兩岸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7-04-26 09:31:40 | 來源: 中國台灣網 |
資料圖
“今年是兩岸開放探親30週年,我希望從自己、還有自己的好朋友開始,讓‘一座大橋’跨越兩岸。這座大橋可以是音樂、文學,也可以是大家的眼神、語匯。”被譽為“台灣民謠之父”的胡德夫,近日在北京參加活動時接受記者專訪,談及兩岸交流時這樣説道。
身為出生在台東的台灣少數民族,胡德夫對大陸有著難得的親近與認同感。他對記者説,這與他小時候的經歷有關。
胡德夫童年時生活的地方,居住著不少外省老兵。這些老兵來自大陸不同省份,帶著濃重的鄉音,這在他的童年歲月裏留下深刻而有趣的記憶。
胡德夫的二姐夫就是一位18歲跟隨軍隊到台灣的外省老兵。當年,二姐夫與幾位來自湖南、湖北的老兵一起,在台東互相照應、討生活。他們主要的工作是墾山,然後付工錢給胡德夫所在村莊的人去種生薑,再外銷到城市去。
“部落曾一度以此為生,我也從山裏背生薑出來。”胡德夫回憶道。
外省老兵來到台東後,少數民族部落菜肴的形式與做法有了很多改變。胡德夫説,二姐夫和其他外省阿伯,常會在煮好菜後與他們一起吃飯。“這些湖南、湖北、四川的菜肴真是好吃極了。”
在胡德夫看來,童年與外省老兵相處的感覺很好,像一個大家庭。他説,台灣曾經有過這樣大家不分彼此的感情,“但最近因為意識形態,最重要的這些東西不見了。”
胡德夫曾在歌曲《撕裂》中闡釋這種感受,這首歌曲描述“因為政治鬥爭而使人們彼此撕裂的糟糕感覺”,也講述了台灣社會出現更多的族群撕裂後,本就孤苦無依的外省老兵進退無據,面對本不應承受的謾罵和戲謔。
胡德夫説,二姐夫在台灣開放大陸探親的前一年過世,很遺憾最終也沒能回到家鄉見一見親人。“他在臺大醫院接受搶救時還説著不甘心,他太想回家了。”
胡德夫曾和已逝好友、台灣文化界傳奇人物李雙澤聊到台灣及兩岸的紛爭,李雙澤産生寫一首歌的想法,名字就叫作《一座大橋》。胡德夫起初還不理解,什麼是一座大橋?在大橋上做什麼?李雙澤解釋説,所有兩岸的人們,在這座想像的大橋上熙熙攘攘,穿行往來。人們互相問好,不是擦肩而過,也不會冷眼相對。
李雙澤的想法讓胡德夫思考至今。他認為,李雙澤想像中要建的那座大橋,現在變得更加有必要,也更加有意義。
胡德夫説,“一座大橋”才是真正的“中國好聲音”,需要兩岸同胞一起譜寫。(完)
新聞推薦
- 近6千億元産值!中國衛星導航應用多領域突破、國際影響力攀升2025-05-19
- 第二十七屆海交會促成一批兩岸産業經貿項目合作2025-05-19
- “第二十屆台灣人才廈門對接會”在廈舉辦2025-05-19
- 4小時快速尋親 速解臺胞尋親難題2025-05-19
- 在戛納中國館,跟著電影遊中國2025-05-19
- 在德國博物館看世界海圖上的中國航海文明2025-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