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下的“香港設計”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17-04-27 10:23:34 | 來源: 人民日報 |
乘客在4號線國家圖書館站參加京港地鐵公司舉辦的公益文化體驗活動。資料圖片
4月23日,一列裝飾有香港中銀大廈、北京頤和園佛香閣、《貴妃醉酒》等畫面的“時光專列”在北京地鐵4號線開出,乘客通過掃描列車上的二維碼,即可免費閱讀代表京港兩地文化特色的電子書。這是北京京港地鐵有限公司,為迎接香港回歸20週年而舉辦的系列活動的一部分。
“京”與“港”的結合體
提起京港地鐵,北京市民多半不會陌生。自2009年地鐵4號線開通,在北京的地下,便多了一道別樣的風景線。提款機、售貨機、自動拍照機等站內便利設施,加之創意滿滿的地鐵廊道燈箱和輕鬆明快的車廂內景,常給人以身在香港的錯覺。
2006年,由北京市政府和香港地鐵有限公司(簡稱“港鐵”)共同出資組建的京港地鐵有限公司成立,以特許經營的方式運營地鐵線路,開創了內地軌道交通領域公私合營的新模式。提起這段合作,京港地鐵總經理邵信明認為是“兩情相悅、情投意合”。他介紹,北京十多年前已經有很宏大的軌道交通發展規劃,有空間也有意向引進不同的地鐵運營模式,而港鐵也有意願和能力參與到北京地鐵的發展中。“我們是‘京’與‘港’的結合體,它紮根在北京,又帶著鮮明的香港特色。” 邵信明如是比喻。
京港地鐵的“根”要在北京紮下來,卻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特別是來京工作的港方人員,首先要克服的就是生活上的困難。去年正式調任北京的邵信明,除了偶爾回香港開會,大部分時間都和太太居住在北京,他坦言最難適應的就是氣候,“北京濕度比香港低很多,皮膚一直處於很乾燥的狀態。”
儘管如此,適應北京生活的難度仍然比邵信明預想得要小。“北京人率真、熱情,容易溝通,而且原先我以為在北京做業務就得喝很多酒、抽很多煙,現在發現並不是這樣。”邵信明上一次來北京,還是滿地黃色“小面的”的年代,而今他看到的則是擁有2000多萬人口、6萬多輛現代化計程車以及554公里軌道交通線路的大都市。
車輛經理黃競華從香港到北京工作將近10年,幾乎全程見證了京港地鐵的成長和發展。説起最初的困難,他認為如何將港鐵的經驗在北京落地是比較關鍵的問題。“北京是古城,地上地下的條件都很複雜,地鐵建設難度大,香港常見的‘對面換乘’在北京就很難實現。”黃競華舉例説。此外,北京快速增長的人口也對列車運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號線原先設計的行車間隔大概是2到3分鐘,但客流量的增長超過了我們的預期,要保障乘客出行,只能加開列車。”黃競華介紹,如今4號線由南向北方向早高峰時的最小行車間隔已經縮減至103秒,是國內運行間隔最短的線路,“幾乎已達到了現行信號系統的極限了。”
紮根多年的京港地鐵逐漸獲得了乘客和政府的信任,運營的線路從4號線、大興線增加到現在的14號線、16號線。“我們現在是地道的北京人。”邵信明操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似乎已在京生活多年。記者詢問方知,邵信明自小跟著在北京出生的母親説普通話。
把香港特色帶到北京
“以客為本”,與京港地鐵的人士接觸,聽到最多的便是這個詞。脫胎于素以高度發達的服務業著稱的香港,京港地鐵也把港鐵的經營理念和精細化的服務模式帶到了北京。
“在列車維修上,港鐵是首先採用航空標準的企業,京港地鐵也引進了過來”,邵信明介紹,京港地鐵建立了一套源於港鐵,結合北京實際情況開發的安全管理體系,對運營中存在的風險進行分級管理。“衡量地鐵運營,可靠率和準點率是衡量硬性指標”,借助自主研發的多項運營管理系統,邵信明對京港的運營水準頗為自信。
作為乘客,孫莉對乘車細節的體驗則更有發言權。住在馬家堡,工作在中關村,她在北京生活了5年,每天全靠4號線通勤。“平時隱約感覺到4號線有點不一樣,但也沒注意,直到去年有了孩子才對4號線印象深刻。”有一次孫莉進洗手間給孩子換尿布,意外發現洗手間居然有塑膠材質的母嬰臺,這一暖心的細節讓孫莉對4號線好感倍增。
去年年底已經開通的地鐵16號線一期在細節上更能體現京港地鐵的港式特色,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16號線全線的售票窗口外都設置了Z型臺面,便於乘客在購票時放置個人物品;16號線衛生間的換氣次數也遠高於北京市地方標準的10次每小時,提高到每小時不少於20次;關於女廁廁位,北京地方標準是不少於4個,16號線每座車站的女廁中至少有6個廁位,多的更有11個;客室扶手設置防滑抓握區,並用醒目的黃色涂裝,起到提示作用……
黃競華介紹道,“當京港地鐵參與這個項目時,一些設計已經完成了,有些設計與京港的理念和標準不太相符,我們進行了重新設計和改建。”為了確保能隨時就車廂設計的細節與廠方溝通,京港在車輛製造階段就會派技術人員駐廠,“這在地鐵業界都是很少見的。”
“地鐵不只是個交通工具,也是個文化窗口。”在邵信明看來,京港帶到北京的不只是港鐵的運營經驗,也帶來了地鐵文化的種子。
“地鐵影廊”“地鐵圖書館”“壁畫展”“美術館”“詩歌坊”……經常穿梭在4號線的乘客往往能在不經意間發現地鐵裏這些公益文化設施的存在,或被某個設計細節所觸動。2016年歐洲盃打響的時候,4號線上的24個地鐵站分別被貼上了24支球隊的銘牌。隨著比賽的進行,被淘汰球隊的銘牌就會從車站謝幕。每日乘坐地鐵出行的雷明過去很少在意運營商是誰,但那一次的設計讓他眼前一亮,“這家地鐵有趣、走心。”
自2009年4號線開通運營以來,京港地鐵已經策劃了無數例的公益廣告,發起了數百場公益活動。“京港要真正紮根北京,就得為北京發展貢獻力量”,邵信明強調,北京每天的地鐵客流量上千萬,給乘客輕鬆舒適的出行體驗,也會收穫乘客的關注和支持。“在服務業,唯一能支撐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就是顧客的支持。”
與北京攜手發展
“怎麼看近些年北京地鐵的發展?”“非常快,也非常好!”黃競華不假思索地回答。作為資深的“地鐵人”,黃競華毫不吝惜地給善於學習和創造的內地同行打了高分。北京的地鐵線路從2006年的4條增加到今天的19條,京港地鐵也從最初1000多人的規模,發展到今天的7500多人。
與京港地鐵一起成長的,還有北京姑娘王寧。在京港地鐵工作8年,她從一名普通的站務員成長為14號線北京南站的站長。“剛進公司的時候,還常會有經驗豐富的港方經理過來指導我們工作,現在我們已經完全獨立運作了。”在北京南站這個繁忙要衝,王寧已經帶領著50多名員工值守了兩年,言談舉止間,透露著獨當一面的自信。
北京地鐵的大發展極大便利了普通民眾的出行,家住房山的王寧對此深有感觸,過往她需要坐兩個多小時的公交車再換乘地鐵上班,現在不到一個小時就可以到公司。更讓她感到欣慰的,是整個北京地鐵面貌的改變。“小時候坐地鐵,根本分不清站務員和乘客,現在各個站的站務員都身著統一制服,更專業也更友善了。”身為地鐵站站長的王寧每天也要以普通乘客的角色觀察北京地鐵。屏蔽門上裝了防夾擋板,站臺邊緣裝上了防踏空膠條……北京地鐵整體設計和服務水準的提升,王寧都看在眼裏。
“我們趕上了北京城市軌道交通大發展的東風”,回顧京港地鐵過去11年的快速成長,邵信明總結道。在他的預期中,京津冀乃至整個中國內地的軌道交通建設,都蘊藏著巨大市場,到2020年,北京的軌道交通里程將是現在的近2倍。邵信明表示,京港正瞄準未來10年、20年的發展機遇,“在北京包括內地軌道交通發展的浪潮中,京港地鐵可以作出自己的貢獻,與北京攜手發展。”
(人民日報記者 馮學知)
新聞推薦
- 習近平會見格林納達總理米切爾2025-01-13
- “京臺會·新時代兩岸融合講壇”在京舉辦2025-01-13
- 歡樂鬧上樓 喜迎金蛇年——臺胞在平潭過年找到“歸屬感2025-01-13
- 阿聯酋春節慶祝活動陸續開展 總臺春晚宣傳片亮相阿最大室內演出場館2025-01-13
- 紅日燃情,海闊天空——2025年香港砥礪奮發向未來2025-01-13
- 免簽政策讓挪威遊客對中國“興趣大增”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