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46個“一帶一路”參與地免簽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7-05-13 16:21:33 | 來源: 海外網 |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已有三年多的時間,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顯著進展:合作夥伴體系基本建立,相關支持機制基本成型,國內外輿論關注度持續高漲,對參與國家經濟和民生的影響也開始顯現。
顯著的階段性成果
“一帶一路”倡議及其推進,讓國際社會感受到中國的力量和決心。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前後,很多國家都提出過類似的倡議,如美國的“一帶一路”,印度的“季風工程”和“棉花之路”等。但這些國家的倡議大都沒有具體的實施措施,或規模有限形不成氣候。中國堅持推動“一帶一路”倡議三年多,不僅是為了刷“存在感”,更是要幹實事。很多參與國家感受到中國的力量與決心,才擺脫了起初的觀望與猶豫,積極參與到倡議之中。
“一帶一路”響應了很多國家的心聲。過去幾年,在世界範圍內、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中,逆全球化、反全球化的勢頭很猛,很多國家對未來感到迷茫。在這種情況下,“一帶一路”倡議扛起了“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的大旗,在很多國家引起了共鳴。事實上,很多國家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倡議,並不完全是為了具體的利益,更是為了其所代表的價值與意義。
“一帶一路”引領了很多國家和地區的交通設施建設熱潮。互聯互通是人類社會的持久追求,“一帶一路”只是這一進程的自然延續。甚至是一些表面上不認可的國家,也不反對其中互聯互通的精髓。印度和日本雖都沒有直接參與“一帶一路”倡議,但在倡議的激勵之下,也都提出或加速了自己的地區聯通計劃。這表明,“一帶一路”在支持國家和懷疑國家中,都取得了積極響應。
老撾友人創作的歌曲《一帶一路》MV截圖
關鍵是民心相通
“一帶一路”的主體是人而不是路,基礎設施建設只是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提供了前提和便利。因此,人心相通,是比道路相通更高級別的聯通,也是“一帶一路”的最終目標。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一帶一路”參與國家民眾相互之間的關注度和興趣度都在上升。
人際交流快速上升。為促進中國與參與國家之間的人員往來,中國已與46個“‘一帶一路’”參與國家和地區締結各類互免簽證協定,19個參與國家和地區給予了中國公民落地簽便利。這進一步促進了參與國家間的人際交流,也正在改變相關國家民眾的旅遊觀念。據統計,自“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後,中國遊客對參與國家的旅遊範圍擴大、熱度高漲。
教育合作進一步深化。中國已經與十多個參與國家簽訂或即將簽訂學歷學位互認協議,正在推動更多學生到參與國家學習。參與國家間相互學習對方語言的熱度也不斷上升。在中國,非通用語種專業將增至94種,將實現所有與中國建交國家的官方語言全覆蓋。在國外,孔子學院的發展的確方興未艾,在“‘一帶一路’”參與國家中有51個國家建立了126家孔子學院,漢語教育在參與國家更受歡迎。現在,國內很多高校都建立專門的“一帶一路”合作計劃或項目,其中一些已經開始取得成果。
科研合作更加深入。中國企業與參與國家企業的科技園區項目不斷啟動,其中一些已取得早期成果。社會科學領域的合作發展更快。很多大學和智庫都在參與國家尋找到合作夥伴。中國科研機構與參與國傢夥伴之間的合作會議、考察和聯合科研項目,呈井噴式增長。
參與國家媒體的相互報道量大幅上升。參與國家的媒體一改過去國際新聞等於歐美新聞的風格,對參與國家的報道量顯著上升,關注範圍和領域都在擴大。在中國,主流媒體都對“一帶一路”國家進行了深度的正面報道。這迅速提高了中國民眾對參與國家的了解與興趣,為民心相通準備了更堅實的國內輿論基礎。
“一帶一路”正加速中國國內經濟和社會轉型
“一帶一路”不僅是外交,也是內政;不僅是更深度的開放,也是更深層次的改革;不僅是國家大計,也涉及萬眾民生。
“一帶一路”是中國與參與國家相互適應的過程。中國與參與國家之間的相互聯通,不僅中國要走出去,外國也會走進來,是一個雙通道甚至是多通道的進程。參與國家要適應中國,中國也需要進行法律、行政等方面的調整,以適應將更深刻融入中國的“世界”。例如,隨著跨國婚姻的迅速增加,中國的國籍法規和移民法規急迫需要調整與改革。
“一帶一路”將平衡中國的對外經濟結構。1979年開始的改革開放,主要方向是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是一種垂直型開放。西方的資金、技術和管理走進來,中國的産品走出口,是一種簡單的雙向循環,是一種快速但失衡的對外經濟格局。“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是加強中國與參與國家的橫向聯繫,是一種橫向開放。這一倡議將使得中國的對外經濟體系將變成一個立體式、網絡式結構,將加快中國經濟對外再平衡的過程。
“一帶一路”正推動中國國內經濟格局向更加均衡的方向發展。“一帶一路”相關協議降低了國際交往成本,也在不斷改變中國人的地理概念。在過去,中西部地區是封閉落後的代名詞,往往需要通過沿海大城市才能了解世界、與國際社會交往。但現在,三、四線城市的民眾、尤其是年輕人,可以直接走向國際舞臺,直接與世界聯通,與一線城市的心理距離縮小。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中國的經濟社會格局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向更加均衡的方向發展。
“一帶一路”是中國提出的倡議,但不是中國一家的倡議。“一帶一路”是一項開創性的事業,其難度不亞於改革開放。在1979年,只要中國打開國門,各種發展要素就水到渠成。但“一帶一路”倡議,需要參與國家間深化開放與合作,需要在發展戰略和保障機制等方面相互適應,難度是史無前例的。為擴大收益、規避風險,參與國家需要堅持以下準則:一是互惠性,“一帶一路”不是中國的單邊工程,互惠合作是其存在的前提。二是開放性,“一帶一路”的核心是聯通,開放是聯通的前提,“一帶一路”倡議不是要推動排他性的區域經濟一體化,而是要讓參與國家之間以及與國際社會更好地聯接到一起。三是市場導向,政治意願在開創階段非常重要,可以加快推進速度、凝聚共識與力量。但從長遠來看,市場機制才是最可持續的機制。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過程中,一定要堅持市場導向,要堅持國家推動之下的企業和個人的主體地位。
(張家棟,復旦大學“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海外網特約評論員)
新聞推薦
- 習近平會見格林納達總理米切爾2025-01-13
- “京臺會·新時代兩岸融合講壇”在京舉辦2025-01-13
- 歡樂鬧上樓 喜迎金蛇年——臺胞在平潭過年找到“歸屬感2025-01-13
- 阿聯酋春節慶祝活動陸續開展 總臺春晚宣傳片亮相阿最大室內演出場館2025-01-13
- 紅日燃情,海闊天空——2025年香港砥礪奮發向未來2025-01-13
- 免簽政策讓挪威遊客對中國“興趣大增”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