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垃圾費隨袋徵收有講究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17-05-19 11:26:32 |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新北市不同品牌的“萬用袋”,利用零食和衛生紙包裝袋,結合包裝、購物袋和垃圾袋3種功能。(新北市環保局提供)
台北市環保局推出“環保二次袋”,可做垃圾袋、購物袋兩用。(台北市環保局提供)
高雄市擬在年底前先在工業區試行垃圾費隨袋徵收,若反應良好,再逐步推廣至其他區。(高雄市環保局提供)
垃圾收費針對都市固體廢物,用以補償廢物收集及處理的成本,同時鼓勵減少製造廢物,體現污染者自付原則。怎麼收,收多少,需要考慮方方面面的問題。台灣在2000年之前,採用的是隨水費徵收的方式,用水越多,所付垃圾費就越多。此後按量計算、隨袋徵收(須預先購買指定垃圾袋,偽造垃圾袋會受罰)開始在一些縣市施行。
據臺媒報道,台北和新北兩市都已實行垃圾費隨袋徵收多年,但該舉措剛推出時,曾遭遇強大的反對聲浪。如今卻喜見垃圾量大減五到六成、資源回收量大幅增加五成,可謂成效顯著。不僅如此,垃圾收費也比以往降低許多。看似是環保理想方案,有些縣市卻至今未能上路,背後原因何在?
垃圾量下降 回收率大增
台北市環保局副局長盧世昌説,台北市自2000年7月起,全面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鼓勵民眾力行垃圾分類,以隨機破袋檢查方式,勸導並開罰不配合的民眾或業者。該舉措上路前,曾派員到各區舉辦座談會,幾乎所有裡長都反對,但在時任市長馬英九堅持下,如期實施隨袋徵收,在不能比隨水費徵收還貴的條件下,終於讓市民接受。
盧世昌説,當初憂心台北市民將垃圾往鄰近縣市丟,警察局及環保人員甚至在舉措實施首日守在聯外橋梁檢查車輛,沒想到,第一天專用垃圾袋使用率高達97%,可回收垃圾回收率也從2.3%達到現在的58%。
因台北市開闢成功先例,新北市也從2008年開始,由當時人口相對較少的深坑鄉開始試辦,逐年推展到石碇、鶯歌、樹林、板橋等都會區,2010年升格直轄市後全面實施。垃圾量也從2008年每日2497噸,降至2016年底每日1360噸,降幅足有45%,回收率也從30%增加到2016年的53%。
城鄉有差距 推廣不一致
台北市環保局長劉銘龍分享經驗説,專用垃圾袋數量要夠,讓民眾容易取得,也要兼顧住戶、企業需求,提供3升到120升等7種規格。新北市環保局循環資源科長孫忠偉説,“隨水徵收是用水多、(垃圾費)付就多;隨袋徵收則是丟多少、付多少”,要讓民眾意識到丟出去的袋子(費用)都是垃圾清除費。
台南市環保局長李賢衛説,當初台北市和新北市實施後未再往南推,最主要問題是財政與城鄉差距。台北市府大量補貼垃圾袋費用,但台南財政困窘,如果無法像台北一樣補貼,售價至少是台北兩倍。高雄市環保局長蔡孟裕説,須考慮市民有無經濟能力購買垃圾袋,偏鄉地區民眾去哪兒買。不能一味比照台北都會區推動。桃園市環保局長沈志修也説,桃園不少偏遠區域執行有困難。
台中市環保局長白智榮説,須審慎評估與完整配套,也須時間讓民眾養成習慣,勿貿然實施。白智榮説,實施隨袋徵收要增加稽查人手,且廚余量會提高,也需要設置處理設施,初期得投入大量經費。
全民做資收 垃圾免費收
新北市環保局長劉和然説,垃圾費隨袋徵收推行之初,確實擔心民眾亂丟垃圾,但通過成立黃金資收(資源回收)站、回收物換專用袋等政策,培養“全民做資收,垃圾免費收”觀念,加上加強稽查等配套,才能有效推行。
“城鄉差距確實是推行垃圾費隨袋徵收重要影響因素”,劉和然説。配合垃圾費隨袋徵收實施,新北緊接著推行黃金資收站,鼓勵民眾將自家産生或環境清潔後的資源回收物整理後,送往裡長處集點兌換專用垃圾袋。以回饋為起點,改變民眾回收觀念,現今新北市已有310個黃金資收站,讓專用垃圾袋取得更加便利。此外,黃金資收站回饋七成作為裏內公益基金,專款專用於加強裏內建設、環境清潔、資源回收及社會照顧等用途。
劉和然説,過去垃圾費隨水費徵收,無法反映民眾使用量,且大多數人通過銀行賬戶扣款,根本沒感覺。通過垃圾費隨袋徵收,用多少、付多少,且每年平均費用落在383元(新台幣,下同)左右,跟水費每戶每年的1107元相比,也替民眾省了錢。
配套須加強 保證快上路
台中市石岡區從2000年已實施垃圾處理費隨袋徵收,相較未實施前,每人每日垃圾清運量降至0.28公斤,減少六成以上,但台中市環保局發現,隨袋徵收易發生亂丟垃圾,造成臟亂點。如要全市實行,需先加強宣導垃圾減量,並研議訂定自治條例及預算配合,這三項配套到位,執行隨袋徵收才能快速上路。
台中市環保局稱,若實施隨袋徵收,以台北市及新北市經驗,基於永續概念、垃圾減量、延長垃圾掩埋場使用年限及紓緩焚化廠余裕量,將會有實質效益。但徵收方式變動後,恐影響民眾既有生活習慣,需加強宣導,避免民眾誤解為額外加收垃圾費而抗拒,屆時將需增加回收宣導等工作。
台中市環保局稱,實施隨袋徵收後,推估每年可能增加3萬多噸廚余量,市府已預作準備,為妥善處理驟增的廚余,活化自2008年10月停工迄今的外埔區堆肥廠,規劃轉型綠能生態園區,預計2018年5月收料試運轉,引進國際環保新技術,將廚余生物質能源的處理量提升到每日200噸。(人民日報海外版 記者 張盼)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