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怕、怕、怕 拆掉怕統一心墻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7-06-09 09:55:48 | 來源: 中國台灣網 |
台灣《中國時報》8日發表社論指出,台灣人從兩蔣“戒嚴”時代開始,在東西方陣營對抗及國民黨反共教育熏陶下,對大陸開始産生恐懼感。民間交流開放後,恐懼感不但未能改善,反而因民進黨由反國民黨異變為“反中”,台灣人對大陸的恐懼意識更加強烈。
文章內容摘編如下:
大陸為避免台灣走向“台獨”,又相應對臺施加壓力,造成綠營對大陸更害怕與非理性的厭惡。謝長廷曾説兩岸交流會“查甫找嘸工,查某找嘸尬,囝仔要去黑龍江(臺語:男人找不到工作,女人找不到丈夫,小孩要送去黑龍江)。”賴清德説直航會造成“木馬屠城”,都是出自恐懼的言語。他們或許意在政治動員,卻燃起了島內民眾普遍的“紅色恐懼症”。
另一方面,大陸體制與台灣不同,台灣人因而害怕統一。近年大陸經濟崛起、國際地位提高,相對台灣競爭力逐漸流失,國際影響力更遠不如大陸。“反中”情緒、反大陸體制、競爭優勢流失三因素加總,構成台灣社會害怕統一的心態
然而,民進黨執政1年來的民調資料呈現,民眾要求兩岸關係持續向前的信念不曾動搖,要求兩岸和平的意志更加堅定。
社論指出,兩岸政治對峙,是造成兩岸關係停滯乃至倒退的主因。台灣各政黨都曾為化解兩岸政治紛歧做出許多努力,足見台灣各政黨並不推拒兩岸統一,而是希望協商出兩全的過渡性安排,減低民眾的憂慮,讓交流能持續開展、深化。
遺憾的是,由於泛“獨”派團體的操作,導致中國大陸對化解兩岸政治紛歧的態度也出現反復,時而展現彈性、時而緊縮。民進黨與其責怪大陸,不如反躬自省,同時,中國大陸也應給予兩岸討論空間,共同研議可行的模式,共同探索未來的可能性,當有助於翻越心理的圍墻。
除了吸納臺商參與“一帶一路”計劃之外,中國大陸更應真正落實對在大陸臺生、臺企和臺胞“國民一體化”的待遇,開放服務業、文創以及青年對話,讓兩岸社會能進一步交流以縮減差異;同時必須把握因應台灣變局的力道和方向,從同理心出發,不輕易採取緊縮政策。尤其在推動兩岸共圓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大陸必須承擔更大的責任、耐心和信心,對於台灣存有疑慮的體制差異和爭取合理外交空間的心理,更要展現包容兼蓄的作為。
兩岸同胞血脈相連是一家人、是“打斷骨頭連著筋”,台灣同胞的福祉離不開中華民族的強盛,沒有理由不同大陸同胞一道把握住機遇,共同追求和平安寧、幸福美好的生活。台灣當局應為全體臺民福祉,營造兩岸共同崛起的契機。因而,蔡英文當局應持續和北京當局開展對話、建立互信,而非堅持意識型態讓對立加深。
新聞推薦
- 打通供應鏈 打造“共贏鏈”——中國汽車産業“鏈”起全球2024-11-28
- 東航第9架C919入列 國産大飛機首度實現客艙局域網服務2024-11-28
- 一場兩岸青年的“雙向奔赴”卻讓民進黨當局風聲鶴唳,他們究竟在怕什麼?2024-11-28
- 2024年“遷臺記憶”臺胞祖地行活動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啟動2024-11-28
- 第八屆台灣創藝生活節在深圳成功舉辦2024-11-28
- “最炫民族風”兩岸交流活動開啟清臺民族交流新篇章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