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建交對民進黨當局的警訊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7-06-16 11:15:21 | 來源: 海外網 |
【編者按】
近日,臺巴“斷交”事件引爆兩岸輿論,在兩岸僵局之下,這一事件會帶來多大的迴響呢?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學者林奕辰為海外網(m.haiwainet.cn)撰寫7000余字長文,作出詳細解讀分析。
林奕辰在文中表示,台灣與大陸勢力相差懸殊,難以維繫“邦交”關係,對巴拿馬“斷交”早有準備,只不過在事件發生後故作“震驚”,試圖轉移焦點來煽動台灣社會“反中”情緒。
林奕辰認為,大陸在處理台灣“邦交國”問題上,更多的是著眼于國際格局而非兩岸關係,台灣應對此有清醒認識,但大陸也應儘量避免刺激島內“反中”情緒。未來,島內政局發展趨勢將會出現更多變數,若蔡英文一意孤行,拒不承認“九二共識”,恐有滿盤皆輸之虞。
巴拿馬政府于6月13日與大陸建立外交關係,在台灣內部引發震撼彈,畢竟巴國與台灣的“邦交”關係長達107年,也是蔡英文上任後首次出訪的國家(諷刺的是,當時蔡英文承諾給予更多的金援,並幫運河與社會住宅整建),更是台灣“邦交國”中少數較大的國家。即便巴國的瓦雷拉總統宣稱,因大陸對其經濟具有重要貢獻,因此決定建交,而台灣一直是個“很棒的朋友”,也很感激台灣的友誼與合作,並盼台灣平和以對,但這一次巴國與大陸建交,對台灣風雨飄搖的正式“外交關係”不啻是重大打擊。相對於向台灣索討64億金援遭到拒絕從而選擇分手的聖多美普林西比來説,這次確實最“有感”。
台灣“邦交”現狀
而與巴拿馬“斷交”後,目前台灣的“友邦”只剩下20個國家,包含亞太六國、非洲兩國、中南美洲十一國,以及歐洲的梵蒂岡。因而各界也推測台灣還有不少潛在的“斷交未爆彈”,除巴拉圭、尼加拉瓜、危地馬拉、布基納法索外,更包括名列“最可能斷交國”之一的梵蒂岡。
特別在大陸方面加大“一帶一路”投資建設的背景下(以這一次的巴國為例,一帶一路將提高其運河在全球貿易供應鏈中的重要性,大陸協助建設的瑪島港完成擴建後也將成為大陸方面連接南北美洲的核心樞紐港口,這些都對中巴建交起到積極作用),台灣一直以來採取的“金援外交”所能獲得的效果已經大幅度減少。而過往中南美洲國家可能還會顧慮美國的顏面對與大陸方面建交有所顧忌,但白宮主人如今已換成鼓吹“美國優先”的特朗普,孤立主義盛行導致美國原先奉行的自由化政策出現翻轉,而強人領導風格亦導致相關國家不滿,國際影響力日漸萎縮,加以美中目前關係也較為平穩的狀況下,給了大陸到美國後院發展的機會,因而是否因為這一次“斷交”引發相繼“中止承認”的骨牌效應,甚至引發整個台灣外交圈的雪崩式“斷交潮”仍值得觀察。
只是當然,這個狀況對台灣而言並非沒有預兆。從官方來看,即便“總統府”秘書長吳釗燮曾表示,相關狀況早在兩周前就有所掌握,也提到官方已盡最大的努力因應到最後一刻。但與巴國關係生變其實更早可以追溯到馬英九時期,乃至於蔡英文上任之初,當時就曾有建議要因應巴國的不穩定狀況,將安排台灣的 “前副總統”呂秀蓮駐巴,但因民進黨內各勢力的各種盤算而沒有成行。之後雖然蔡英文出席巴拿馬運河擴建竣工典禮署名“台灣總統”引發各界討論,但瓦雷拉總統也反將她一軍,在蔡英文離開後也在臉書上將台灣寫成“China(Taiwan)”,從而引起台灣方面的抗議。自瓦雷拉總統的當時的言論,基本也可以判定他對兩岸關係的敏感度偏低,因而去年底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宣佈“斷交”後,台灣“外交圈”即謠傳各界憂心會引發骨牌效應。按台灣方面報道,巴國是最有可能拋棄台灣的中美洲國家。而近期台灣與巴國的官方往來亦多不順,諸如新任“大使”到任遲未遞交到任國書,四月以後巴國新任“駐臺大使”人選未確定,以及巴國外長赴大陸訪問等狀況,也加強了“斷交”的疑慮,特別在台灣方面了解到大陸與巴國有所接觸後,也曾延請美國等國的政府協助,試圖阻止這樣的發展。種種跡象來看,台灣當局並不是沒有調整自身作為的時間。
巴拿馬運河示意圖
再從民間角度來看,素來與巴國交好的台灣民間企業,包含長榮、萬海、陽明等海運公司等等,有因為老一輩的人過世而家族忙於爭産,也有因為世界經濟不景氣使集團財務狀況遇上問題,但這些年確實疏于對巴國的經營與照顧,或者取消直飛航班,或者在行程規劃上有所調整,導致巴國在對臺經濟利益上日益減少,也使台灣與巴國在民間層面有所疏離,而在龐大的經濟利益驅使下,巴國會做出這樣的選擇也是有跡可循。
民進黨當局的鴕鳥心態
是以照理説,台灣官方的反應該如同 “前總統”馬英九所言的毫無意外才是。然而我們從台灣官方所透露出來的訊息,似乎仍表達出強烈的震驚,並透過媒體透漏五月還與巴國總統的兄嫂提過合作計劃,而在台灣方面查證巴國內閣官員時,都表示“邦誼”正常。至於新任“大使”人選未定之事,巴國當局也曾表示是因為職位搶手還需要時間定奪,甚至查證巴國副總統兼外長德聖馬洛赴北京簽署建交公報時,巴國方面也説沒有這個行程,因此不疑有他。而13日淩晨透過通訊軟體問巴拿馬外交部政務次長,對方居然回答“沒有聽到這件事”。稱直到瓦雷拉總統召開記者會“前40分鐘才收到斷交通知”,感到十分“震驚、憤慨也不滿”,並強調瓦雷拉總統的至親都無法相信這發展,此次“突襲斷交”連巴國政府高層都無所知悉,可能是“非常小範圍的決策”。並稱巴國現任總統基本不了解兩岸關係,“無視台灣長質協助巴國在不同領域推動合作助其國家整體發展,竟為經濟利益而屈服與北京當局,執意外交轉向”,又説對方處心積慮欺瞞,以極不友好的做法欺蒙台灣到最後一刻,並且重申“不會與北京當局從事金錢外交之競逐”等等,在在都欲顯示出巴國政府的“不義”。
但實情真的是這樣嗎?台灣“外交部”在後續的説明中表示“早已掌握狀況”,而巴國的瓦雷拉總統也表示大約1個月前建交事務的協商大致底定,台灣“外交部”怎麼可能毫無知悉?至於方才提到的,吳釗燮的發言,也顯現出前後有所矛盾。而若早有掌握,已有因應,又如何“震驚”?這顯然就只為了巧飾行政單位的無能,乃至面對“外交”困局的鴕鳥心態而已。
另外事實上,筆者雖不否定外交關係有許多是建立在私人的交誼上,但如果按照目前所透露出來的消息,諸如台灣駐外人員與總統兄嫂談定合作案,以及強調與閣員之間私下的管道等等,台灣當局恐怕也過於依賴認定有效用但事實上並不穩定的私人關係,也就給了人予取予求的空間。即便道義上援助“友邦”確實難免,但台灣這種透過私人關係達成的金援方式,造就了多少國際上的貪污犯?薩爾瓦多前總統佛洛瑞斯的案例殷鑒不遠,台灣長期支持危地馬拉的賬目不透明也一直被該國媒體質疑,這也成為長期受台灣社會詬病,但台灣當局始終也學不乖的地方,實在也不能説自己在道德上多崇高多站得住腳。
轉移焦點是慣用伎倆
當然,台灣當局企圖塑造巴國之“不義”與“都是中共打壓”的論點來定義出共同敵人。無論表示“中國大陸用金錢外交打壓台灣”,或指控北京方面“操控一中”,而台灣“絕不在威脅下讓步”,甚至明示“不排除檢討兩岸政策”。這種俗稱“出口轉內銷”的手法,進一步運作台灣內部“團結”、“一致對外”的聲音,以遮掩蔡當局上任來最大外交失敗,與蔡當局“維持現狀”的完全失能。
其實這些並不是不能理解,從筆者有記憶來,約莫自25年前的臺韓“斷交”就是如此處理。對於台灣“外交部”的狀況外,每回都是用“見笑轉生氣”的言詞帶過,彷彿都是人家有負於我們。而這種只要遭遇到“外交”挫折,台灣當局總試圖轉移焦點,將大陸視為政治利益的提款機,卻從來不真正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在信息相對不公開的年代或許有用,但在媒體信息爆炸的今日,似乎也逐漸被人民看破手腳。是以目前就網絡民調來看,即便確有對於大陸或巴國不滿的意見,但另一個不遑多讓的意見,恐怕還是對於台灣當局事前無作為,甚至事後虛偽作為之反感。聯合報的網絡民調更有極大多數認為這是不承認“九二共識”搞壞兩岸關係所必然導致台灣益發邊緣化的結果,而即便當局方面早有預料,卻未能務實採取有益於台灣之措施。顯然蔡當局面對益發嚴峻的國際情勢一點也沒打算清醒過來,一切誠如呂秀蓮所説,當WHA僅有11國為台灣出聲,其他“邦交國”都沒有幫忙,而仔細對照下來即可以發現,國力較強、國際地位較穩定的國家都沒有發言,就該知道危機來了。
大陸的思維與高度
只是呂秀蓮沒説的是,這次並不能完全怪罪于“中共打壓”,畢竟國與國來往,主要是實力原則,也該以國家利益為基準。台灣與大陸在巴拿馬當地實力差距甚大:台灣在巴國約有300人,大陸在巴國有20到30萬人;而在巴國的科隆自由貿易區中,臺商約20家,但大陸的廠商卻數以千家計算,甚至包含台灣的長榮在當地的工程,都是由大陸方面來承攬的,而大陸也是巴拿馬運河的第二大使用國,這也是為什麼巴國的瓦雷拉總統要強調與大陸建交對巴國來説是一條正確的道路,而大陸亦表示兩國建交“理所當然”的主因。
終究大陸方面已不再只是由兩岸關係的角度思考自身與台灣“邦交國”的關係,而是更高的全球經濟思維。這方面確實如同大陸外交部所言,巴拿馬很早就想和中國建交,雙方的經貿往來也很密切,只是一直在等待時機。
而這個時機無須諱言,除美國正值內憂外患,且北京與華府當前關係穩定之外,自然也與兩岸情勢相關。
事實上,台灣與巴拿馬的“外交”關係一直搖搖欲墜,2009年即傳説巴拿馬會轉向承認大陸,但北京看在馬英九的兩岸立場,拒絕巴拿馬的建交提議。而在蔡英文上臺後,對於大陸方面所提出的試題非但沒有繳交答卷,反而在520就職一週年時提出“三新”的説法,意味著對北京的根本性否定。而所謂“維持現狀”更是一個假面現狀,這使得大陸方面更加確定了她的政治屬性。再加上前段時間綠營縣市長拋出的政治語言,無論是“親中”、“和中”、“知中”,雖貌似與之前理唸有差,也或者將昭示民進黨大陸政策的轉向,但背地裏仍是將大陸視為另一國的想法,甚至賴清德還説不放棄“台獨”,似不避諱地吃中國大陸豆腐。
島內各方的反應
這也是事件發生後,即便台灣社會當下對巴拿馬與大陸的舉措並非毫無不滿情緒,但藍軍方面所提出的意見,仍能一定程度得到社會認同之主因。
其中諸如副主席郝龍斌表示台灣與巴拿馬“斷交”是民進黨當局和大陸的不斷衝撞下,對台灣又一次的巨大傷害,而“這場賽局,兩岸沒有贏家,只是轎車撞火車,台灣更禁不起傷害”,並期待兩岸儘速從脫軌中重回善意的軌道,不要讓“外交風暴”發生連鎖效應。而在國民黨中央黨部的記者會,批評蔡英文當局充滿意識形態的對外政策失敗,應儘速認清兩岸與國際現實,並調整“意識形態治國”、放棄“推特式外交”,而整個安全與“外交”體系也必須負起政治責任。另外國民黨團也伺機要求蔡英文就巴拿馬“斷交”到“立法院”進行“國情報告”,畢竟完全執政、完全負責,不過目前以民進黨在“立法院”過半的局勢,以及蔡英文本人的個性來看,可能性並不高。
而輿論反應方面,台灣著名的社群平臺PTT自13日上午即哀鴻遍野,而對官方以“團結一致對外”、“不會有骨牌效應”等説詞搪塞台灣人民,也引發網友的一陣嘲諷,不少網友都認為,巴拿馬是台灣最重要的“邦交國”、中南美洲最指標性的“邦交國”,經濟及戰略地位重要,擔心後續的雪崩式“斷交”接踵而來。特別在大陸影響力日增,台灣影響力日減的狀況下,恐怕情況不容樂觀。還有網友指出“雖然現在是國際邊緣人,至少把你當人看,以後可能連個人都不是”。
至於綠營人士,目前則是偏向一個較情緒化的反應。知名律師呂秋遠表示“中國政府很有錢,請繼續加油,你們又把中華民國的招牌再一次踐踏在地上了”,而遊錫堃、王定宇、段宜康等政治人物則認定要換個名字(台灣?)交朋友,是以“台灣駐外正名的時間到了!”,並且台灣若編列援外預算,“要有十國還不簡單?”,在這樣的情況下更不該接受“九二共識”,並認為該對蔡當局的“維持現狀”做反向的檢討,要求蔡英文政策往深綠方向靠攏。雖這種觀點也獲得台灣內部部分“覺青”(即“覺醒青年”,但筆者私以為其中多數不過是“自我感覺良好”的青年)的認同,但嚴格説來不過是在同溫層內報團取暖。就如同網友的評論“台灣在處理國際競爭跟投資時,也以自身利益為優先,他國這樣考慮也顯而易見,問題是現在大陸在國際貿易的影響日益深遠,各國與大陸互相依存越來越大才是問題核心。”就如同吳釗燮與陸委會副主委邱垂正放出的“狠話”,“未來不排除檢討相關政策,採取必要因應作為,不排除任何可能性,包括兩岸政策”,擺出一副要“破罐破摔”的架勢,充其量也只是吹哨子壯膽,在兩岸和國際形勢的現實面前,效果不大。
兩岸競合的利弊
問題仍誠如大陸方面説的,蔡英文上臺後不承認“九二共識”,使兩岸關係趨於緊張。也才使得台灣在國際空間越做越小,而巴拿馬只是最初的起手式。終究大陸GDP超過台灣近20倍,在國際環境中能使用的籌碼更不是蔡英文擔任陸委會主委時可以比較的,加以美中力量的消長帶來地緣政治的轉變,她實際上已然失去拒斥大陸所要求的“九二共識”這個政治原則的空間,而蔡英文的“踏實外交”路線背離“維持現狀”的目標,更進而損及台灣的經貿、外交利益,是以台灣當局的兩岸及外交政策不變,骨牌恐怕會一個接著一個倒下。
這不僅是蔡英文的問題,更是台灣2300萬人需要共同面對的景況。
不過關於台灣內部的民心向背,這裡有一點可能需要注意的。巴拿馬斷絕與台灣的官方聯繫,強調“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也誠如大陸《環球時報》表示,巴拿馬是台灣的外交重鎮,中方是考慮到台灣顏面與感受,才會“遲遲沒有接巴方拋過來的繡球”,而“這是蔡當局應該付出的代價。蔡一直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關係自她上臺以來的大倒退。她用虛假的‘維持兩岸關係現狀’欺騙世人,大陸不可能任由她挑戰底線。”,長此以往“給台灣帶來的損失將越大”。
這是大實話,而實話向來很傷人,是以在台灣人民的耳中聽起來,確實有些不是滋味,這可能是大陸需要留意的地方。若要避免蔡英文運作反“打壓和威脅”的情緒,從而傷害到兩岸人民的感情、疏離雙方人民的距離,而大陸這方則可以著眼于全球戰略佈局,與大陸在巴國僑民利益的維護,畢竟如前所言,台灣民間未必沒有認識到大陸方面發展的勢頭,也未必不能認同大陸方面因應實際需要與巴拿馬建交。為懲罰蔡當局,卻加大台灣內部 “反中”的聲音,終究是兩岸可以避免的損失。
畢竟兩岸合則對台灣更為有利,合理的國際空間也較有機會延續,這一點是台灣大部分民眾的認識。至於民進黨也相當清楚,事實上在上周賴清德與綠營各縣市長喊出“親中”、“知中”、“和中”的口號時,筆者曾預估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可能有所改變,甚至有可能凍結“台獨黨綱”作為一種對大陸示好的方式。但在“斷交”的情緒性影響後,也導致民進黨內的鷹派抬頭,使原先可能轉向的兩岸關係是否會得到調整有變數。而在“斷交”後主戰的聲音也可能逼得民進黨當局做出些選擇,甚至要求“外交部”方面也挖幾個大陸的“邦交國”,從而導致親痛仇快的兩岸“外交戰”再起,對彼此恐怕都未蒙其利,卻深受其害。
兩岸競合,最終、最大受益者的都是第三國,這一點相信兩岸都清楚。而台灣方面的輿論反應,相較于十幾二十年前,對於“邦交國”數的迷思已稍減,這主要因為過往現實因素。瑙魯三次“建交”三次“斷交”的荒謬場景也歷歷在目,台灣方面更需要強化的,應是什麼樣的身分、認同與主張,來穩固兩岸關係並謀求適當的國際空間。
“斷交”對臺影響
回到中巴建交上,這對經濟上的影響相對較小。就數字上來看,巴國2003年與台灣簽署FTA,按“經濟部國際貿易局”數據顯示,2016年巴拿馬是台灣第72名貿易夥伴,比重僅0.031%,雙邊貿易額僅1億4812萬4312美元,另根據“財政部”統計,2017年前5月對巴拿馬出口僅5115.4萬美元,佔比僅0.042%;由於雙邊貿易總額不高,與巴國“斷交”不至於影響台灣進出口的表現。
另外整個事件也要觀察美國的態度,雖然在特朗普政府上臺後,外界對美國現階段的全球戰略目前仍沒有明確的定見,但巴拿馬與大陸建交,美國是否松手也還待觀察。台灣也有媒體指出,下周台灣代表將帶領考察團參加美國投資峰會,商議臺美未來經貿關係,基本可預期台灣當局將大作文章,甚至有可能大告洋狀,或挑撥美中關係,或努力表現出臺美關係友好的景況,到時候也還需要特別觀察中美在中南美洲的博弈中,美國如何走它的下一步。
只是承上所言,這些雖然實際影響台灣,但台灣在這個棋局中並不真正具備參局的資格,倘使蔡當局仍拒絕更易兩岸政策,或始終抱守著虛假的現狀,抱守著台灣的“外交”小棋局,恐怕會淪落到滿盤皆輸的景況,蔡當局不可不慎。(林奕辰,中國文化大學博士,海外網特約評論員)
新聞推薦
- “手拉手”!中國鏈博會打造世界“共贏鏈”2024-11-29
- 澳門故宮文化遺産保護傳承中心啟用2024-11-29
- 12月1日起赴港澳旅遊“一簽多行”“一週一行”陸續實施2024-11-29
- 這場跨越海峽的“青春之約”成為兩岸交流的靚麗風景2024-11-29
- 泉州走進台灣 泉州特色文創在台北大稻埕展出備受歡迎2024-11-29
- 兩岸文化同根同源 廈門海滄區舉辦海印放火獅民俗文化節2024-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