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將中國經濟帶入新次元

作為全球知名的IT企業,冠捷科技定期將配件從廈門直送往在波蘭的工廠,進而打造出在歐洲市場銷售的成品。兩條相隔一萬多公里的生産線,離不開從廈門海滄自貿園區開出、沿著現代“絲路”到達波蘭羅茲的中歐(廈門)班列。

 

“一帶一路”將中國經濟帶入新次元

北京天壇公園“一帶一路”主題花壇。 中新社記者 劉關關 攝

 

自從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2013年秋提出以來,截至今年5月上旬,中國多個城市已累計開行近3000個中歐班列。其中,從“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福建開出的中歐(廈門)班列,更是將“陸絲”和“海絲”緊密聯繫在一起,運營近兩年來還促進歐洲和東南亞地區商品雙向流通。

 

基礎設施方面的對接合作,正是“一帶一路”建設中成果頗為顯著的方面。三年多來,“一帶一路”倡議進展順利,成果豐碩: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國與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就共建“一帶一路”簽署合作協議,“朋友圈”迅速擴大。

 

尤其是今年5月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取得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類,共76大項、270多項具體成果,為“一帶一路”建設開啟新的航程。

 

僅立足福建就可看出,“一帶一路”倡議正將中國經濟帶入新次元。

 

——開闢國際物流的新通道。

 

除了中歐班列這條新的“陸上絲路”,廈門在近年來還不斷開闢海上和空中新的“絲路通道”。

 

在歷史上,福建的泉州、漳州、廈門都是“海絲”重要港口。在今天,作為中國第四個國際航運中心,廈門港與“一帶一路”沿線友好港已達11個。作為重要交通樞紐,“海絲”的廣度在廈門不斷得到拓展。

 

“空中絲路”也正從廈門不斷向外拓展。目前,廈門飛往境外國家和地區的客貨運空中航線共有35條、每週航班量308個,還有多條洲際航線在醞釀中。

 

海陸空“絲路”的全面拓展,帶來的是互聯互通和經貿交流的快速發展。自從2015年與巴生港結成友好港以來,廈門港與東盟之間的海上航線穩步增加,從當年的14條增至目前的21條,年貨運量從約30萬標箱發展至2016年的約52萬標箱。“海絲”古港廈門的成長,折射出新絲路的魅力。

 

——開拓經貿合作的新空間。

 

福建漳州古月港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在古月港附近建設的招商局漳州開發區,如今又有了新的“絲路情緣”。

 

2015年6月,被稱為中國“第二蛇口”的漳州開發區和同樣由招商局參與建設的中國、白俄羅斯兩國間最大投資合作項目——中白工業園締結為友好園區。此後,漳州開發區選派“精兵強將”參與中白工業園區建設,將園區管理體制和招商引資、開發運營經驗“傾囊相授”,助力中白工業園區建設。

 

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加速走出去的,不僅有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也有中國企業。

 

紫金礦業日前就迎來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又一合作成果,剛果(金)穆索諾伊項目試産,並出售首批氧化銅精礦。這家總部位於福建龍岩的中國礦業企業,目前在“一帶一路”沿線保有的資源儲量價值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成為中國礦業走向“一帶一路”的先行者。

 

在企業自身通過“走出去”發展壯大的同時,紫金礦業也給投資所在國帶來良好社會經濟效益。其在塔吉克斯坦的澤拉伕尚金礦已經成為該國黃金生産的重要企業,稅費貢獻已經成為當地財政的主要收入來源,被塔國總統拉赫蒙讚為“連接塔中友誼的金橋”。

 

——搭建民心相通的新橋梁。

 

在航海技術不發達的古代,作為“海上和平女神”,發祥自福建莆田的媽祖信仰隨著中國海外交通貿易的發展和出國人數的增多而傳遍世界各地。今天,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深入人心,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媽祖文化在越來越多國家落地生根。

 

去年以來,媽祖首度分靈意大利、蘇里南以及莫桑比克等國家。至此,全球已有五大洲40個國家和地區進入了“媽祖版圖”,信眾超過3億人。

 

傳播“仁愛、正義、勇敢、和平”精神的媽祖文化,是民心相通的橋梁之一。隨著“一帶一路”倡議不斷開花結果,這樣的橋梁越來越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眾的心也將連接得越來越緊。(中新社廈門電 記者 陳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