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當局修改歷史課綱"去中" 臺媒:維持現狀恐落空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7-06-21 09:43:05 | 來源: 中國台灣網 |
中國台灣網6月21日訊 蔡英文當局的12年“國教”歷史課綱草案日前曝光,草案將中國史放在東亞史內,被認為是推進柔性“台獨”、“去中國化”的又一舉措。據台灣《旺報》報道,這對蔡當局而言並非個案,實際上有跡可循,她的就職演説就將兩岸關係放在“區域”;就職兩天后臺當局“教育部長”就立刻廢除了馬英九當局時代通過的歷史課綱微調案。難怪有學者表示,長期推行“文化台獨”造成“急獨”勢力猖獗,蔡英文當局應該三思,小心到頭來,即使想“維持現狀”也維持不下去。
報道指出,台灣的中小學教科書必須依照臺當局制定的課綱編寫,寫完後再經由“課本審定委員會”審查,審查通過才能讓學校採用。然而“課綱委員”與“課本審定委員”都並非民選也不須經“立委”同意,因此誰執政誰當“教育部長”,就可以有相當影響力決定教科書內容。
據報道,台灣歷史課綱本採“本國史”與世界史二分法,陳水扁任內,時任“教育部長”杜正勝推動“同心圓史觀”,歷史科改採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三分法,而將台灣史與中國史切割的做法,被批評是借此塑造“一邊一國”乃至“兩國論”的史觀。
馬英九時代微調課綱,提到原本沒講到的清朝在台灣現代化建設等,以往這些內容課本或許會提到,但課綱若沒明寫,課本也可選擇不提。課綱微調也因“偏獨”人士強力反彈,無疾而終。
除了課綱明文規定之外,課本審查方面,陳水扁時“教育部”還對教科書用詞額外加以限制(例如不能寫“我國詩人李白”,要寫“中國詩人李白”;“日據時代”要寫“日治時代”,否則教科書無法通過審核發行)。凡此種種,可以看出如今曆史課本的用詞、內容、分類深受意識形態的左右。
報道表示,不管個人意識形態為何,現階段台灣採用的是秉持一中原則的“中華民國憲法”,並非“台灣國憲法”,那麼宣稱要維持現狀,卻在教育上切割台灣與大陸,為下一代塑造兩岸是“兩國”的印象,恐非維持現狀之舉。如果言行不能一致,那麼講再多要維持現狀,都很難被民眾或大陸相信。(中國台灣網 李寧)
新聞推薦
- 兩岸“春帆共濟”,青年“同心築夢”!湖裏區成立首個臺青就業創業基地服務聯盟2025-02-21
- 外國智庫專家:美國新一輪關稅戰衝擊全球經濟2025-02-21
- 市場監管總局在助力兩岸融合發展方面有哪些舉措?一文了解→2025-02-21
- 《七子之歌》新一代傳唱人龍紫嵐:我要用歌聲講好澳門故事2025-02-21
- 潘賢掌出席全國臺企聯新春聯誼活動暨福州臺協換屆系列活動2025-02-21
- 臺商紮根福州、投資福州的決心信心始終未變2025-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