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課改“去中國化” 臺當局是在毀下一代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7-07-05 15:27:30 | 來源: 中國台灣網 |
據臺媒報道,“台灣教育研究院”于7月3日公佈12年台灣教育社會領域課綱草案。台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台灣政治基金會”教文組副研究員劉新圓的評論文章指出,雖然聲明要避免政治爭議,可是新的歷史課綱卻顯然是最具政治爭議的一次。把中國史放在東亞史的脈絡,擺明著視中國史為外國史,不是政治操作是什麼?執政黨為了政治目的,不惜以各種美麗空洞的口號,來包裝“去中國化”,結果恐將讓下一代完全不了解自己的歷史源流,得不償失。
評論摘編如下:
“台灣教育研究院”于7月3日公佈12年台灣教育社會領域課綱草案,其中高中歷史課綱必修8學分減為6學分,中國史由1.5冊的內容減為1冊,放在東亞史脈絡,且廢除朝代編年史,改以主題方式呈現。課綱用字力求中性,甚至用問號不給答案,避免政治爭議。
雖然聲明要避免政治爭議,可是新的歷史課綱卻顯然是最具政治爭議的一次。把中國史放在東亞史的脈絡,擺明著視中國史為外國史,不是政治操作是什麼?
打從李登輝主政時期,請杜正勝擔任中學“認識台灣”教科書編審主委以來,杜所提的“同心圓史觀”就使中學歷史課程一步步走向“去中國化”。中國史份量越來越少,高中從以前的3冊,至“95暫綱”時濃縮成為1冊;相對地,台灣史越來越多,多到內容越來越瑣碎。
撇開意識型態不講,就歷史專業而言,許多歷史老師都認為,雖然台灣史很重要,但高中用1學期的時間來學習,實在太長了,而且小學、中學都上過,內容重復太多,很浪費時間。中國有5000年曆史,台灣不過400年,這是無法否認的事實,所以“101課綱”將中國史從1學期延長為1.5學期。即便如此,很多老師還是儘快教完台灣史,學期尚未結束,就趕著先上中國史,否則不是講不完,就是説不清楚。試想,康、雍、乾134年的盛世,有些課本僅以3行草草帶過,這樣能學到什麼呢?
如今曆史新課綱又要再大減資料性內容,將重點放在學生思辨與討論能力的培養。但是別忘了,歷史本來就是數據性的學科,如果沒有大量的史料作為基礎,那麼思辨就會變成空想,討論就會變成空談。執政黨為了政治目的,不惜以各種美麗空洞的口號,來包裝“去中國化”,結果恐將讓下一代完全不了解自己的歷史源流,得不償失。(作者為“台灣政治基金會”教文組副研究員)
相關新聞
新聞推薦
- 習近平在山西考察時強調 努力在推動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上邁出新步伐 奮力譜寫三晉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2025-07-08
- 國防部:解放軍有信心有能力粉碎“台獨”分裂幻想2025-07-08
- 國家體育總局出臺《關於支持福建加快建設兩岸體育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措施》2025-07-08
- 以智賦能,以技逐夢!《智繪光谷·CMG世界機器人技能大賽》開賽發佈暨首場機器狗任務賽在武漢舉行2025-07-08
- 國際銳評丨螳臂當車!賴清德“台獨”謬論撼動不了國際社會一中格局2025-07-08
- “七七事變”88週年賴清德當局緘默無聲 台灣輿論:歷史不該被忽視不見202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