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創新助力內蒙古打造中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7-07-18 10:45:14 | 來源: 海峽飛虹 |
海峽飛虹消息(記者 王全文):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年來,各項事業快速發展。特別是近五年來,內蒙古自治區把科技創新與草原保護髮展相結合,全力打造中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詳細情況,請聽本台記者王全文發回的報道。
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烏審旗牧民蘇雅拉達來,正給自家的羊群佩戴定位項圈。借助北斗二號衛星導航,有了定位項圈發回的數據,即使在沒有信號的沙漠也能準確定位羊群。蘇雅拉達來説,只要打開手機,通過反饋的數據信息,可以隨時隨地查看自家牛羊的位置。
“以前就是騎上摩托去看一下或者是步走過去看一下,現在就是手機上一看,看羊在哪個位置,隨時都可以看得到,再一個就是我們的羊如果跑出去自己的草場,它就能自動報警。“
蘇雅拉達來還可以用無人機拍攝的畫面來採集實時的數據信息,觀察牛羊群的採食、飲水和健康等情況,用手機來遠程控制開啟和關閉水泵,或者通過感應設備發現牛羊群在水井邊或附近時,按牛羊群的數量和飲水量定量供水。他説:
“只要手機操作,水槽就能自動感應放水,給我們牧民省了不少事。”
以前,牧民從住所到草場飲牲畜,每隔一天需要騎摩托車跑一個來回,自從引入大數據信息化後,不僅節省時間,而且每年能節約燃油費8000多元。最早把這種信息技術入鄂爾多斯的科技特派員朝魯介紹説,這不僅改變了牧民的生活方式,也留給草原生長修復的空間。
“你説幾千個摩托進進出出它的環境污染和人力資源的浪費多厲害,以前你得天天走,現在一個禮拜、甚至半個月去一次就可以了。”
在鄂托克前旗,空間遙感技術(R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全球定位系統(GPS)組成的3S技術,將地理信息進行了數字化管理,讓每片草場都有了“檔案”。借助該系統,鄂托克前旗在全國已率先完成草原確權工作,同時也可以為以草定畜、加強草原保護提供依據。鄂前旗數字草原信息中心主任王伊拉圖介紹:
“每個季度或每個月的遙感影像就可以反映出草長得怎麼樣,如果比起往年你草原整體植被退化了,我們就給(牧戶)警告,你要注意了,你的羊多了還是有其他原因。”
近年來,大數據、信息化對草原生態建設的作用,正逐步顯現。農牧民能夠快捷地掌握當地及周邊地區牧草生長狀況,掌握適合本區域的牧草品種及種植技術,以提高産量、降低運營成本,並儘量減少對環境的影響。談到草原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在草原生態修復中發揮的巨大作用,內蒙古蒙草生態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高俊剛説,這些都得益於系統的數據來源。
“第一個數據來源是行業主管部門,氣象局、草原系統、林業系統等,利用這些數據我們要進行統計分析,第二數據來源於我們在內蒙生態修復的項目,每個項目修復之前首先要做數據採集,這個地方的水、土是以及微生物的鹼化鹽都是什麼樣,去年(2016年)我們的土樣和水樣採集了14萬份,第三個數據來源於衛星遙感,地表大概10公分左右,有些數據是可以通過遙感技術解決分析出來的。所以,我們一直在以大數據為主的指導實踐應用端,來做精準化生態修復。”
內蒙古自治區擁有草原面積近9000萬公頃。為建設好中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內蒙古近年來通過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以技術攻關來推進草原的保護與建設。內蒙古自治區大數據管理局副局長張廣收介紹説,內蒙古自治區正在把大數據、雲計算産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
“(大數據)五大定位,打造中國北方大數據中心、絲綢之路數據港、數據政府先試區、産業融合發展引導區、世界級大數據産業基地,我們未來的目標是到2020年大數據産業達到1000個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