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與勞動力的成本賽跑
編輯: 左研冰 | 時間: 2017-08-16 10:58:12 | 來源: 人民日報 |
近200年來,製衣過程都需要縫紉機與人類精巧雙手的配合,然而,美國的一家公司對這種傳統的生産方式發起了挑戰。該公司歷時7年開發出世界上第一款縫紉機器人Sewbo,希望通過縫紉的全自動化,讓服裝生産回流美國。
由於勞動力成本高昂,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環節,持續向低成本的發展中國家轉移,造成發達國家製造業“空心化”。國際金融危機後,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紛紛提出重振製造業戰略,機器人成為助力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武器”。一方面,機器人的成本不斷降低,有助於縮小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勞動力的成本差距,在綜合考慮運輸成本、庫存、靠近終端市場等因素後,一些原本在低工資國家才具成本優勢的産業或産業鏈環節,在發達國家也變得有利可圖;另一方面,機器人與智慧感測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組合,推動了工廠由自動化向數字化、智慧化的轉型,生産線的柔性化程度顯著提高,企業可以根據客戶要求進行定制化生産,縮短産品的生産和交付週期,滿足快速變化和個性化的市場需求。
發展中國家缺資金、少技術,但具備廉價勞動力的優勢,因此,其經濟起飛往往依賴於服裝製造等資金、技術和技能門檻低的行業。隨著機器人越來越便宜、適用範圍越來越廣泛,高收入國家的綜合生産成本與低收入國家變得不相上下,低收入國家的許多工作崗位將被機器人所取代,也因此將被鎖定於“低水準均衡陷阱”。一些已經實現經濟起飛的發展中國家也受此衝擊,面臨勞動密集型産業喪失國際競爭力、過早“去工業化”的風險。
機器人的發展無疑具有改變世界産業格局的潛力,但這一切的前提是機器人技術取得更大的進步,從而呈現出相對勞動力的綜合成本優勢。儘管許多工作崗位在技術上完全可以用機器人替代,考慮到發展中國家廉價勞動力供應充足,人工生産成本更低,因此機器人換人並不具備經濟上的合理性。事實上,儘管Sewbo縫紉機器人能做出衣服來,但可靠性遠不如人,成本也高於人力,並不足以支撐服裝業回流美國。
事實上,一個産業或産業鏈環節真實的生産成本,不僅取決於工資與機器成本之間的權衡,還受制于一個國家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礎設施水準,産業配套的完善程度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發達國家重建産業配套體系,也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情。
從這個角度看,機器人取代發展中國家勞動密集型産業地位,要走的路還很漫長。然而,發展中國家也不能對機器人潛在的顛覆性影響視而不見,必須抓住機器人與勞動力進行成本賽跑的時間窗口,加快進行資本、技術和人力資源的積累,努力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攀升,培育出超越勞動力成本的新的競爭優勢。(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新聞推薦
- 兩岸攜手工程創新 推進綠色低碳發展2024-11-25
- 第四屆海峽兩岸(廈門)青年企業家籃球邀請賽落幕2024-11-25
- 馬龍確定訪台,台灣球迷直呼“請假去看龍哥”!2024-11-25
- 朱立倫強調“中華民族是根、中華文化是本” 馬英九12字批賴清德“新兩國論”2024-11-25
- 青春相約·逐夢燕趙——2024首屆冀臺冰雪嘉年華暨冰雪産業推介會在張家口市舉辦2024-11-25
- 臺胞“首來族”的專屬福利——福建土樓(永定)景區免票之旅盛大開啟!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