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發展兩岸關係 要有使“頑石點頭”的精神

有台灣朋友來訪,共遊蘇州虎丘。我們邊走邊聊,談蘇州的歷史、説虎丘的故事,也談兩岸的現狀。談到兩岸交流三十年,但還有很多的相互不理解,而這種不理解在許多時候正是傷害兩岸人民感情的根源,我們都沉默了。

 

虎丘歸來,“頑石點頭”的故事總在腦海裏盤旋。在虎丘景區有一個著名的景點——千人石。宋代葉廷珪《海錄碎事政事冢墓門》記載:“虎丘澗側有平臺,可容千人坐,謂之‘千人石’。俗傳,因生公講法於此”。生公講法是個著名傳説。相傳晉代高僧竺道生雲遊到虎丘,在千人石講經説法,由於生公佛法有不容于同門的見解,故太守下令不準百姓前來聽講,生公乃“聚石為徒”繼續講經。其時百鳥停嗚靜聽,雖時值嚴冬,但白蓮池中千葉白蓮一齊開放吐香,群石點頭。遂有“生公説法、頑石點頭”的成語。

 

我想,兩岸一個多世紀以來,分多聚少,各自經歷滄桑。特別是台灣,自甲午被日本殖民五十年,被奴役、被皇民教育,母國文化被抹殺。光復後,又經“228”及30年戒嚴時期的“反共”教育,對大陸形象負面。李登輝以來,更是經歷數次“去中國化”,在民進黨的“反中”浪潮中,“仇中”、“反中”成為台灣民眾的當然“政治正確”。這些對大陸的負面認識,猶如一塊塊頑石,阻擋著兩岸關係的發展。“頑石”不點頭,兩岸關係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

 

然而,兩岸關係矛盾就在於,大陸本持兩岸一家親的血脈親情,要窮盡一切辦法實現兩岸和平統一,而“台獨”分子及政黨在兩岸尚末統一時也要窮盡一切手段實現“台獨”。這樣,大陸的善意也就成為了“台獨”的機遇。“台獨”分子及政黨在大陸爭取和平統一的時段內,不斷地通過“去孫”“去蔣”“去孔”“去鄭(成功)”以及修改教科書等手段,企圖壘石成山,最後實現“法理台獨”。所以,兩岸統一就是一場拔河比賽,大陸必須從歷史的責任出發,使出更大的力氣,投更多的資源,做更細更實的工作。

 

發展兩岸關係,首先要有“解決台灣問題操之在我”的自信。兩岸統一是包括台灣人民在內的兩岸13億人民的共同責任,更是大陸人民的責任,只有大陸的不斷發展,才有兩岸統一的未來。我們不能因為兩岸關係的挫折,就對兩岸和平統一失去信心。要堅信只要大陸在不斷發展,台灣就永遠跑不掉,只要台灣跑不掉,我們就有責任想辦法去發展兩岸關係爭取和平統一。

 

發展兩岸關係,我們還要與“台獨”分子及政黨作堅決的鬥爭。“台獨”分子及政黨是兩岸關係的絆腳石,更是兩岸和平統一的敵人。這些年來,李登輝、陳水扁之流,通過製造“特殊國與國關係”“兩岸一邊一國”等“台獨”理論,使“台獨”成為兩岸統一的最大障礙。現在的民進黨當局上臺以來,又企圖通過“文化去中”,永久割斷台灣與大陸的歷史文化連結,實現台灣青年“天然獨”,最後順勢“法理台獨”的目標。對這些製造“台獨頑石”的行徑,我們要運用政治、經濟、文化及軍事等多種綜合手段進行堅決的鬥爭和打擊,決不姑息遷就。

 

發展兩岸關係,要把重心放在台灣人民身上。近段時間以來,大陸接連出臺了一系列的便利台灣民眾往來大陸、吸引台灣青年來大陸創業就業、鼓勵臺商投資發展的同城化、市民化政策。這些政策有利於台灣民眾共享祖國大陸的發展機遇,有利於台灣同胞融入祖國大家庭,能使台灣民眾特別是青年正確認識大陸的發展,正確了解台灣與大陸的歷史文化連接。我們要把這些政策執行好、落實好,同時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探索新的方法,讓更多的台灣民眾來大陸發展,讓更多的台灣青年了解大陸。

 

發展兩岸關係,我們還要團結支持一切主張兩岸統一的政黨和人士。民進黨上臺以來,奉行鬥爭哲學,借“轉型正義”打擊主張兩岸統一的藍營政黨和民眾,企圖達到“綠色永續執政”。我們要用一切手段聲援支持他們與民進黨當局及“台獨”分子的鬥爭。

 

總之,只要我們有信心、有決心、有耐心,只要我們有辦法、有方法、有手段,只要我們在發展、在成長、在壯大,不怕頑石不點頭。退一萬步講,有“反分裂國家法”在,即便“台獨”壘石成山,我們也能逢山開路,直達統一。(中國台灣網特約作者:且十)(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