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蔡英文當局要想挽回民調 先治兩産業沉痾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7-09-11 10:05:05 | 來源: 中國台灣網 |
台灣《中國時報》10日發表社論説,蔡英文對新上任的臺當局“行政院長”賴清德提示7項任務,包括産業創新、執行“前瞻基礎建設計劃”、強化勞工安全及福利、能源轉型及落實“非核家園”、稅改、長照及托嬰計劃、強化發展整體規劃等,對不熟悉財經的賴清德而言,都是嚴厲的挑戰。要順利執行並達成目標,須靠適任的財經團隊及民間部門的信心。
台灣最新公佈8月出口金額達277.7億美元,年增率12.7%,是3年來最佳表現,“採購經理人”也對製造業未來半年景氣看好。大環境看似對執政團隊有利,但就長期而言,不但製造業危機重重,採購經理人同時顯示,非製造業“緊縮”現象更是警訊。非製造業緊縮將導致投資縮手,就業與消費就會受到波及。深入了解製造、服務兩大部門近年的發展,當發現問題的嚴重,賴清德行政團隊必須誠實面對,對症下藥解決兩大引擎的沉痾,才有機會完成蔡英文託付的終極任務。
該社論又指出,製造業景氣被採購經理人看好,是因為國際製造業景氣回升,特別是蘋果和三星新機上市,島內供貨商們樂觀期待將帶動出口提升。然而,這種生産模式卻長期存在兩大隱憂,一是産業高度依賴國際景氣和少數個案商品,讓台灣景氣必須看國際經濟臉色,且波動幅度過大。二是産業成長的利益也過於集中、不利於所得分配。景氣好時,得利的“科技新貴”們經常以炫耀性消費激起庶民的怨懟,造成施政困難和民主的風險。
其次,是所謂“紅色供應鏈”對製造業的衝擊,在大陸全力發展“中國製造2025”和“工業4.0”之下,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當大陸電子信息業的供應體系越發完整、競爭力越強之後,台灣這些依賴代工的信息廠商如何發展,甚至如何存活,就會是生死交關的問題。但迄今為止,台灣官方和多數企業仍在得過且過、束手無策。面對美、日製造業附加價值率高達37%和35%,台灣卻僅達29%的窘況,官民也無突破現狀的良方。臺當局“五加二産業創新”和“前瞻”兩大方案花費巨大,但對製造業附加價值率的貢獻,並未著墨。
其三,包括工總、外僑商會等持續反應的“五缺”問題(缺水、缺電、缺地、缺工、缺技術),雖然臺當局一再重申努力解決,但距離企業界需求看來還存有相當差距,全臺大停電更讓不缺電的保證破産;不僅讓疲乏無力的投資繼續惡化,也可能讓企業在特朗普普“投資美國”的號召下,持續離開台灣、轉進美國。
服務業的發展問題更大。服務的內含主要來自民間消費,按理説,它應該隨社會保險制度趨於完善而提高在經濟生産中的貢獻,例如美國7成國內生産來自民間消費,但台灣民間消費佔比卻長期維持在6成無法提升,其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也從2010年的2%降到目前1%左右。這極可能是因為臺當局未能提供良好的社會保險體系,包括可信賴的“長期照護”等措施,而讓民眾不敢提高消費。而在近來“一例一休”、陸客減少、年金改革等負面發展下,可預見的衝擊將會更大。
該社論表示,但比起製造業的波動,服務業不振對市井小民衝擊更大。隨便問個計程車司機或商店,都會説他們的業績像“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這其中,的確有一部分屬於被“電子商務”取代的産業轉型,但不可否認,實質消費萎縮的衝擊頗大,且在持續發酵之中,導致台北東區店面租金下滑、店家關門,品牌相繼撤出台灣。提高基本工資後,許多業者也會減少僱員,甚至退出市場。
可是,臺當局行政團隊中的“財經部會”首長,幾乎沒人真正懂得服務業,“國發會”和“金管會主委”都是法律專業、臺當局經濟部長”是工業局老臣,身負經濟成長重任的服務業長久以來都無法獲得長官“關愛的眼神”。缺乏真正專業主管的後果,造成臺當局近年許多産業政策,特別是針對服務業的,經常是“擇優獎勵”式的錦上添花,無法普遍提升産業的競爭力。
以上問題不解決,蔡英文的民調也就只能繼續谷底盤旋。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