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爾海姆:期待中國與世界分享成功治沙方案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17-09-13 09:54:00 | 來源: 新華網 |
這是內蒙古杭錦旗位於庫布其沙漠邊緣的生態林區(9月2日攝)。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癌症”,目前全球167個國家和地區的20多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脅。土地的健康,決定著水、糧食和氣候的安全,關係到人類的未來。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防沙治沙就是對整個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為應對全球共同的頑疾,《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1996年生效,成為關注土地問題的第一個全球性公約,我國在公約生效當年就加入。公約生效21年來,十幾次締約方大會,196個國家和地區的推動,合作機制日漸完善,階段性目標愈發清晰——“到2030年實現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 2017年第13次締約方大會的接力棒交到中國手中時,中國已是全球治沙“尖子生”,中國的治沙奇跡引發世界關注,中國的治沙理念和方案,正在推動世界防治荒漠化進程。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內蒙古億利資源集團生態事業部職工在庫布其沙漠中利用螺旋鑽法種植沙柳。用這種方法30秒可種下一棵樹,成活率達65%以上(9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裏克·索爾海姆日前在此間舉行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期間,高度評價中國的防沙治沙成就,期待看到中國利用本次會議並在未來與世界各國分享其成功治沙方案。
他説:“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在中國,沙漠並沒有被看成是一個問題,而被看作是一個機遇,在綠化沙漠的同時帶來了就業和減貧的機遇。”
索爾海姆曾在今年6月前往鄂爾多斯市的庫布其沙漠考察,他對“庫布其模式”讚不絕口。他認為,庫布其的治沙方法為全球應對荒漠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模式,庫布其在綠化沙漠的同時,也在太陽能發電、生態旅遊、藥用植物種植等領域為當地人民提供了就業機會。
庫布其沙漠是中國第七大沙漠,總面積1.86萬平方公里,是距離北京最近的沙漠。惡劣的生態是當地農牧民貧困的根源,也曾是北京風沙病痛的源頭。經過不懈的努力,過去30年間,6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得到了治理。
“庫布其模式”的核心內涵是科技帶動企業發展、産業帶動規模治沙、生態帶動民生改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庫布其模式”是政府支持、企業投資、當地居民以市場化的方式積極參與相結合的治沙模式,成效顯著。
除了“庫布其模式”,索爾海姆表示,他還看到中國在新疆、陜西、甘肅等地區也有很多成功的治沙案例。他説:“庫布其模式非常有啟發性,我們要把庫布其模式推向世界,並提供相關援助。”
大會期間,中國、阿爾及利亞、柬埔寨等有關國家啟動了“一帶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機制。索爾海姆認為,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也將有助於推進全球防治荒漠化的進程。
“舉例而言,伊朗正面臨嚴重的沙塵暴問題,它可以從中國的治沙技術和知識中受益。此外,非洲、中亞等世界上很多地區也面臨類似的問題。中國可以積極向這些國家和地區分享經驗,使他人受益。”他説。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是聯合國裏約可持續發展大會框架下的三大環境公約之一,旨在推動國際社會在防治荒漠化和緩解乾旱影響方面加強合作。此次締約方大會以“攜手防治荒漠,共謀人類福祉”為主題,主要任務是圍繞聯合國確立的“到2030年實現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長”這一重大目標,討論並推動形成《公約新戰略框架》等成果,共有來自196個公約締約方、20多個國際組織的正式代表約1400人出席本次會議。(新華社呼和浩特電 記者 孫雯驥、左為、李雲平)
新聞推薦
- 打通供應鏈 打造“共贏鏈”——中國汽車産業“鏈”起全球2024-11-28
- 東航第9架C919入列 國産大飛機首度實現客艙局域網服務2024-11-28
- 一場兩岸青年的“雙向奔赴”卻讓民進黨當局風聲鶴唳,他們究竟在怕什麼?2024-11-28
- 2024年“遷臺記憶”臺胞祖地行活動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啟動2024-11-28
- 第八屆台灣創藝生活節在深圳成功舉辦2024-11-28
- “最炫民族風”兩岸交流活動開啟清臺民族交流新篇章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