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馬辦副秘書長羅智強:我是台灣人 也是中國人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7-09-25 10:09:34 | 來源: 中國台灣網 |
台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台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前副秘書長羅智強的評論文章指出,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這兩個身分認同,從來就不是、也不該是衝突對立的身分認同,恢復這兩個認同的相容性,讓“兩岸一家親”和樂融融、交往發展,這樣的台灣,一可免內部繼續撕裂虛耗,二可免無窮盡的兩岸對抗,而把有限的資源、心力用在發展台灣、提升台灣民眾福祉。找回這樣的融合認同,于百面危殆的今日台灣,已是迫切當為的必走之路。
評論摘編如下:
“我是台灣人,我是中國人。”在20年前,這一段身分認同與國族認同的描述句,曾經是台灣民眾的最大公約數。但20年下來,在許多政治人物“去中國化”、“仇中國化”與“醜中國化”的三化催變下,這句話,愈來愈多人不願或不敢開口説。
如果大家仔細回顧的話,就會發現這種認同情感的改變,也是台灣從亞洲小龍走向亞洲孤兒的分水嶺。
過去,在台灣人仍強烈地擁有“中國人意識”的時候,這個內部認同的最大公約數,讓20到30年前的台灣,即便面臨極大的國際現實、“外交”挑戰,但卻能昂首闊步,向世界交出亮麗的經濟奇跡。在當時,于內,我們沒有把力量內耗于“認同”的歧異,可以團結齊力地為台灣謀最好的發展;于兩岸,因為仍把大陸人民當成同胞手足、自家人,所以,兩岸之別只限縮在制度之爭,卻不會去放大種族之別。
也因此,在民心面,我們並沒失去大陸人民的喜歡與支持,道理很簡單,台灣民眾把大陸人民當一家人,大陸人民也會願意把台灣民眾當作一家人。
這是為什麼“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曾一度是大陸人民看台灣的“最大公約數”。然而,今天,兩岸的局愈走愈僵,情勢漸漸險峻。大陸人民不再以“最美風景是人”來形容台灣,這是因為,“中國人”3個字,在台灣竟成了不可説的語匯,愈來愈多的台灣民眾不自視為“中國人”,尤有甚者,讓“台灣人”與“中國人”成為對立的兩種身分,讓一股“你死我活”的“敵我仇視”四處燃燒,才會有惡毒與惡意的歧視語言不斷四處流轉。
台灣如此,請問,這樣的兩岸關係能不崩壞嗎?而在兩岸體量的懸殊差距快速拉大的今天和明天,把大陸人同胞推向“敵人”、“仇人”的那一邊,台灣的生存發展能不危殆嗎?所以,當今要務就是重新讓“台灣人”與“中國人”認同連結。至少不能讓這二個身分認同走向對立,成為一種“你死我活”的“敵我仇視”。
“我是台灣人,我也是中國人。”這是我們的身分認同,也是我們的國家認同。
在文化的意義上,“中國”二字,指的是中華民族、中華文化與中華歷史,指的是受中華文化熏陶的我們流在血管裏的血液。在台灣除了原住民、新移民外,絕大多數人的祖先都來自唐山,這民族與文化的臍帶實在沒有理由切斷。
兩岸的對立,身分認同的對立,讓“台灣人”與“中國人”成為不相容,甚至對立仇視的相斥認同,只會讓台灣的處境更艱難、更邊緣化。
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這兩個身分認同,從來就不是、也不該是衝突對立的身分認同,恢復這兩個認同的相容性,讓“兩岸一家親”和樂融融、交往發展,這樣的台灣,一可免內部繼續撕裂虛耗,二可免無窮盡的兩岸對抗,而把有限的資源、心力用在發展台灣、提升人民福祉。
找回這樣的融合認同,于百面危殆的今日台灣,已是迫切當為的必走之路。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