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包裹將超15億件再創新高 不想被“吐槽”快遞正備戰

在“剁手族”心中,頭天下單次日收貨的夢想總是揮之不去卻一般難以實現。尤其每年雙11期間,海量包裹來襲,愉快地收包裹就更成為一種奢望。根據預測,今年雙11包裹量將超15億件,同比增長35%,再創新高。面對包裹“洪峰”,往年屢被“吐槽”的快遞業準備得怎樣?

 

預售將實現“錯峰發貨”,貨物可適時送達

 

上海80後“網購達人”丁旻早早看中了一款進口吸塵器,與以往不同的是,她在10月底就預訂了這款商品。商家説,雙11也不可能比目前的預售價便宜,還省去了“挑燈”夜購的辛苦。

 

像丁旻體驗的那樣,雙11早已不再是某一天甚至某個時刻的概念。今年雙11,各大電商的預售大戰早在10月中旬就已打響。以淘寶、京東為例,各種商品按類別、分期推出預售,要想搶到雙11年度最低價,就要早早交定金。

 

預售,將實現“錯峰發貨、均衡推進”,並惠及位於産業鏈下游的快遞。據了解,目前主要快遞企業均與電商平臺進行了數據對接,形成了各自的應對方案。

 

“我們會根據預售數據和人工智能,對爆品在不同城市的銷量做出預測,並據此建立前置倉,提前備貨至消費者身邊。”菜鳥網絡品牌部總經理牛智敬説。

 

進口物流今年雙11也會提速。目前,不少國際品牌已陸續將爆款商品送到保稅區的保稅倉裏,消費者下單後可以直接清關發貨,江浙滬地區最快當天就能收貨,其他地區最快次日可以收貨。

 

通過菜鳥在大阪、首爾、洛杉磯等地增設的10大全球訂單履約中心,消費者可以實時查看訂單攬貨、入庫出庫、轉關清關等國際物流信息,購買時更放心。

 

天上無人機地上“小黃人”,包裹來了就走

 

天上的無人機、地上的“小黃人”——黑科技在快遞業的運用絕對超乎你的想像。對消費者來説,今年收到的包裹很有可能是機器人、機械臂、或者全自動的分揀線等輸送出來的。

 

記者在一家電商平臺的無人立體倉庫看到,機器人的上貨下貨非常平穩,一杯水放在商品上都不會灑,這意味著包裹的野蠻裝卸和分揀會大大減少。

 

以往的包裹上通常都會有手寫的編號,加大加黑。現在這種情況越來越少見。這就是從人工分單到人工智能分單的轉變。

 

今年雙11,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處理海量數據,90%以上的快遞包裹有望實現智慧分單,這意味著商家從發貨時就可以避開可能産生擁堵的快遞公司。

 

據圓通上海地區工作人員透露,今年企業添加了“雙層自動分揀”系統,每小時處理包裹4萬件,設備全部啟動後,日均處理量可到150萬件。

 

全國郵政業也投入作業場地近3000萬平方米、幹線運輸車輛近9萬輛、現有人員加上臨時聘用人員已近300萬人。

 

驛站、快遞櫃、代辦點齊上陣,包裹有了“暫存地”

 

在APP裏看到自己的包裹明明到了所在城市,卻遲遲到不了家?又或者,最先到達網點的包裹被埋在最深處,反而最後被派送?相信這些槽點,很多消費者都曾遇到過。

 

問題就出在末端配送上。根據國家郵政局和中國快遞協會的預估,今年雙11最大的壓力將出現在“最後一公里”。

 

快遞員上門仍是主要的配送方式。“為了激勵快遞員的積極性,韻達將投入幾千萬元到基層網點,每個快遞員在雙11期間的配送獎勵會有較大的提升。”韻達副總裁賴世強介紹,一方面擴充場地實行攬派分流,各司其職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則鼓勵快遞員帶動自己周邊的親戚朋友參與配送,緩解末端壓力。

 

“其實我們最怕的是快遞送到小區,用戶卻不在家,或者電話打不通沒人接。”韻達的快遞小哥趙順清説。

 

趙小哥們的苦惱,現在有了一些解決辦法。注意到小區的快遞櫃了嗎?這種設備如今在大中城市的生活小區裏越來越常見。統計顯示,今年雙11期間全國有約4萬家菜鳥驛站、近20萬組智慧快遞櫃和數十萬快遞代辦點,成為業務旺季期間快遞服務的補充和延伸。

 

雙11期間消費的集中爆發,是對商業和物流基礎設施的壓力測試,是對政府管理智慧與能力的檢驗,更是社會各界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國家郵政局副局長劉君説。(新華社記者趙文君、何欣榮、有之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