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變革勿忘價值堅守
編輯: 白宇坤 | 時間: 2017-11-20 10:23:07 | 來源: 人民日報 |
近日,2017騰訊媒體+峰會在上海舉行。會議現場,撰寫新聞稿的不是記者,而是一個名叫“Dreamwriter”的智慧機器人。嘉賓發言剛結束,沒幾分鐘,一篇像模像樣的新聞稿就出爐了,速度和品質都讓參會者嚇了一跳。“我感覺離失業更近了。”不少媒體人在會後這樣自嘲,雖有調侃成分,但對內心的觸動卻很真實:未來的新聞是怎樣的?媒體將會是什麼形態?記者又該如何生存?
變革不只發生在媒體從業者當中。技術之變,帶來媒體形態之變,觸發傳播結構之變,進而是人類生活之變。比如,不少人有晚上睡覺前翻翻新聞客戶端的習慣,也有不少人早晨一睡醒就刷微信朋友圈。這次峰會發佈的《2017中國新媒體趨勢報告》為這一現象提供了數據支持:57.2%的用戶通常在家裏的床上用手機看新聞,在各種場景中佔比最高。睡覺場所變成閱讀場所,移動互聯網、全天候的新聞生産機制、多元化的新聞産品提供了技術支撐,這些要素共同塑造著我們的生活習慣。
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今天這樣,信息傳遞和情感表達在代際之間畫出如此清晰的界線。前段時間,網上流行“三連表情包”:三個完全一樣的表情圖像連在一起,配上三組不同文字,構成一次完整的意思表達。而當年輕人把這樣的內容發給爸媽時,換來的通常是一臉疑惑。表情包、網生詞、亞文化……這些現象之所以讓上一代人“看不懂”,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信息生産和傳播的模式發生了改變。借助互聯網,不同的群體得以創造海量的內容要素、多元化的符號體系,進而形成不同的文化圈層。可以説,技術改變的不只是傳播和媒介,也不只是日常生活,而是今天大眾文化的生産機制。
技術迭代,模式更新,亦容易帶來內容的野蠻生長,需要加以警醒。調查顯示,81.9%的用戶認為獲取有深度的獨家內容比較困難;75.8%的用戶看到過新聞的反轉。“自媒體太多,記者太少,事實不夠用了”,已成為今天網絡媒體生態的真實寫照。而社交媒體塑造下,更加開放的公共輿論空間,同樣也滋生著情緒化、極端化的風險。當媒體人馬虎地咀嚼著事實,又毫無節制地宣泄情緒時,由此帶來的傷害和裂痕已經顯而易見。正因如此,我們才格外需要移動互聯時代的媒體素養,用理性守護良性的公共空間。
無論媒體形態怎樣變化,高品質的信息、原創的內容、深度的思考,都會是稀缺品。目前媒體領域的最新變化,再次證明了這一點:知識平臺知乎被今日頭條挖墻腳的新聞引發廣泛關注,PGC(專業生産內容)模式漸成媒體行業熱點,付費閱讀在不少平臺旗開得勝……這些現象正提醒我們重溫一些古老的經驗:在信息爆炸、知識生産成本低廉的時代,擁有真正的信息和知識才是核心競爭力;而審慎、專業、客觀等品質,依然是媒體從業者必須堅守的美德。
新時代背景下,媒體領域的變革不過是技術蓬勃發展的一個側影。透過媒體變革的窗口,我們看到是人類與高速發展的技術之間關係的多重面向。這對於理解我們時代的科技與人文,進而思考何為我們時代的價值堅守,無疑是一個重要契機。(《 人民日報 》 2017年11月20日 05 版)
新聞推薦
- 打通供應鏈 打造“共贏鏈”——中國汽車産業“鏈”起全球2024-11-28
- 東航第9架C919入列 國産大飛機首度實現客艙局域網服務2024-11-28
- 一場兩岸青年的“雙向奔赴”卻讓民進黨當局風聲鶴唳,他們究竟在怕什麼?2024-11-28
- 2024年“遷臺記憶”臺胞祖地行活動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啟動2024-11-28
- 第八屆台灣創藝生活節在深圳成功舉辦2024-11-28
- “最炫民族風”兩岸交流活動開啟清臺民族交流新篇章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