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五星旗鐵衛隊”發起人鄭建炘:舉五星紅旗環臺 宣揚和平統一

訪“五星旗鐵衛隊”發起人鄭建炘

 

一輛,兩輛,三輛,四輛,自行車,接連而過;一張,兩張,三張,四張,臉,撲面而來,風塵僕僕卻堅韌執著;一面,兩面,三面,四面,五星紅旗,迎風招展,鮮艷而熱情……最近,在台灣一些縣市的民眾或環島旅行的遊客,可以看見一支騎單車、高舉五星紅旗的隊伍,每到一處,他們會跟當地民眾分享兩岸和平統一對台灣的重要性。

 

這支隊伍叫“五星旗鐵衛隊”,發起人是“台灣人民抗日協會”的理事長鄭建炘(圖左三)。自本月21日起,他和夥伴們從台北出發,開啟“高舉五星旗環台灣島,憑吊抗日英雄活動”,順時針環島,走進台灣的抗日史跡、憑吊抗日英靈,沿路喚醒更多台灣人的中國魂,勿忘抗日英烈們回歸祖國懷抱的殷切期望,並宣揚兩岸和平統一理念。

 

今天,鄭建炘發起的環島行將回到台北。昨晚7點多,抵達紀念客家鄉親抗日的桃園龍潭“七十三公”忠義廟的鄭建炘,接受了導報記者的連線訪問。

 

讓更多台灣人看見五星紅旗

 

導報記者(以下簡稱“記”):先給我們介紹下這次環島活動吧。

 

鄭建炘(以下簡稱“鄭”):“高舉五星旗環台灣島,憑吊抗日英雄活動”,21日從台北出發,到新北、宜蘭,經蘇花公路轉入東部的花蓮、台東,接著到南部的屏東、高雄、台南,再北上往嘉義、雲林、彰化、台中、苗栗、新竹,晚上我們到了桃園,29日將回到台北結束環島。

 

記:怎麼會想到要騎單車、高舉五星紅旗環台灣島呢?

 

鄭:這個活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宣揚兩岸和平統一理念。一直以來我們協會都希望推動兩岸和平統一,前年我們和“中華愛國同心會”開始在西門町插五星紅旗,今年又到台南升起五星紅旗。因為覺得定點宣傳的擴散性沒有那麼大,所以就想著騎單車、舉著五星紅旗環島,希望讓更多的台灣人看到五星紅旗,而不要害怕五星紅旗。

 

另外,我們是“台灣人民抗日協會”,環島過程也會走進台灣的抗日史跡、憑吊抗日英靈,比如花蓮秀林鄉太魯閣抗日紀念碑、台南玉井噍吧哖抗日紀念碑等,就是希望能夠緬懷台灣先民在台灣島被日本人殖民屠殺統治期間,寧為中華魂不為亡國奴且期望回歸祖國懷抱的精神,以達到和平統一之目標。

 

臺民眾比讚讓我們不孤單

 

記:你們一行有多少人?

 

鄭:除了我,還有三個成員,他們是“台灣人民抗日協會”副理事長黃智威、“中華愛國同心會”的丘廈新,以及熱心支持和平統一、沒有加入其他特別團體的張魯臺。

 

記:一路走來會不會感覺很辛苦和孤單?

 

鄭:基本上,我們每天早上5點出發,一天騎行100多公里。我們人雖然少,但是高舉五星紅旗環島,如果沒記錯,我們應該是第一個。萬事開頭難,雖然辛苦但我們並不覺得孤單。因為一路上,我們也遇到了認同我們的人,還有給我們比讚的。

 

記:有遭遇阻攔嗎?

 

鄭:阻攔的沒有,但有少數人騎摩托經過看到我們舉五星紅旗,會罵我們“滾回中國去”。而之前有計劃到高雄作一場兩岸和平統一演講,但高雄市政府不同意,只得作罷。

 

不過,我們仍有一些開心的事。我們騎車經過時,當地一些民眾會好奇我們為什麼拿著五星紅旗,就會來詢問。我們也趁機把台灣的真實歷史和大陸的實際情況告訴他們,並宣揚和平理念,很開心的是,他們當中的一些人願意聽。

 

以前“威權時代”的“反共”教育,後來民進黨的“恐中”教育,都把大陸、共産黨説得很爛、很糟、很恐怖,讓很多台灣人一見到五星紅旗就害怕,也不敢到大陸去。我們就告訴他們,大陸早已不是以前的大陸,雖然還有落後的鄉下,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繁華早已超越台北,很多城市也很先進了,我們應該走出去看看,不要把自己封閉在小井裏。有些人聽了,還會為我們比讚,我相信他們也會回去思考。我們也注意到,有人拍下我們的視頻傳到“臉書”上,也得到一些人的認同。這些,都讓我們感到開心。

 

在台灣支持統一正流行

 

記:我看到您在微博上也透露在農曆新年到來前,還將舉行徒步環島。

 

鄭:這次我們騎車環島9天,徒步環島估計要30天,我們不知道到時時間夠不夠,目前還在規劃中。

 

記:“在台灣支持統一正流行!”這是您微博上的一句話,而如今您也正在用行動證明。

 

鄭:我們舉辦這樣的環島行,希望讓更多台灣人聽到並體會到和平統一對於台灣的重要性,“在台灣可以賺到錢,也可以一同享受大陸崛起帶來的尊嚴”,這是很好的事情。而不是像民進黨鬼扯的那樣,大陸崛起,我們沒有面子,也賺不到錢。

 

前些天,台灣媒體民調顯示,支持“緩獨”加“急獨”的比例降為8年來最低點,而“緩統”加“急統”的比例則是空前的高,一方面是説明台灣民眾不滿蔡英文兩岸政策的在增加,另一方面也正表示兩岸中國人認同的未來之路已經很清楚,那就是走向統一。共産黨沒有那麼可怕,而大陸是可以合作和依靠的,所以,我相信未來在台灣將有更多人支持統一。(臺海網11月29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林連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