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黨事件打擊兩岸互信 臺當局陷入三重危機

日前,“檢調”部門對新黨青年幹部搜查、帶走,此事在島內及兩岸引起波瀾。台灣《中國時報》23日發表社論指出,新黨青年幹部被拘事件,攪動了兩岸關係一池春水,國臺辦連夜表達關切和批評,大陸媒體也連續多日關注。值得注意的是,這次不僅《環球時報》發表措辭強硬的社論,連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媒體也同聲譴責,直斥蔡當局搞“綠色恐怖”。更令人憂心的是,大陸涉臺研究界過去常被視為鴿派人物者,也有變成鷹派之勢,代表台灣的朋友變少,這還不是警訊嗎?

 

社論中又指出,讓大陸內部台灣的朋友變少、兩岸關係陷入動蕩,自然應追究責任歸屬。依據臺當局決策流程與政治文化,涉及安全重大案件的“司法”行為,臺當局領導人應事前先獲得報告,但民進黨“立委”段宜康否認高層知悉,決策流程似成為羅生門,顯示本案同時陷入三重危機:不但造成兩岸關係的危機,兩岸互信受到沉重打擊,同時也成為臺當局的領導危機與台灣的民主形象危機。

 

大陸網絡社群媒體高度關注此事件的發展,經過幾天的廣泛傳播,台灣的“民主人權”價值與“制度優勢”已在大陸社會引起質疑。

 

文章説,過去台灣面對大陸佔據的“道德制高點”,因台灣“檢調”單位不符比例原則的拘提行動,讓大陸民眾開始懷疑,民進黨當局是否在濫用司法權力打壓異己?黨同伐異是否成為台灣實際的統治手段?台灣“民主化成就”和“法治建設”成果本是優勢,卻可能被民進黨當局葬送,這將會造成愛台灣的大陸民眾失望,讓台灣在大陸失去支持者。

 

社論中表示,官方疑慮更深。大陸為了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一直積極支持台灣內部各政黨、社會團體與大陸進行交流,也舉辦各種活動吸引台灣各界人士訪問大陸,兩岸交流30年來從未中斷,即便陳水扁當局時代兩岸關係跌入谷底,也沒有影響交流進程。

 

蔡當局口口聲聲説不挑釁、不對抗,也呼籲兩岸能夠多溝通,但大陸愈來愈擔心是不是説一套做一套。先前蔡當局暗中阻礙大陸官學界人士赴臺,並修改“法規”限制台灣退休將領和官員赴陸,已經衝擊到兩岸交流進程。

 

新黨事件更嚴重得多,動用情治手段對付新黨,顯然對參與兩岸交流的台灣民眾會形成寒蟬效應。判別交流“合法”與否的標準掌握在民進黨當局手中,誰也不能保證自己不會“被觸法”。這種打壓看在大陸眼裏,是十足的挑釁,甚至是有意識的對抗,大陸自然不會置之不理,必須強烈回應。幾乎可以確定,中短期內兩岸關係將出現某種程度的不安。

 

社論中又表示,對身處內憂外患之中的蔡當局來説,這將是不能承受之重。當務之急,蔡當局必須意識到兩岸關係的敏感性,要杜絕臺面下的小動作,從點滴開始,重新與大陸累積互信。兩岸關係錯綜複雜,沒有一蹴而就的解決方案,但是,兩岸交流進程不能中斷,只有不斷加強交流,兩岸才能不斷增進理解、減少誤解,台灣方面陸委會宜就此做出宣示。

 

文章最後説,這件事已對兩岸關係造成傷害,臺當局必須進行危機處理,讓傷害儘量降低。至於對民進黨當局的領導力與“朝野”關係的傷害,就讓選民明年選舉時裁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