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非遺傳承人進香港:一顆匠心連兩地

潮汕非遺傳承人進香港:一顆匠心連兩地

四名來自潮汕地區的非遺傳承人,在香港展示民間藝術。(攝影:吳玉潔)

 

潮汕非遺傳承人進香港:一顆匠心連兩地

四名傳承人的技藝驚艷香港。(攝影:吳玉潔)

 

在中華文化五千年漫漫長河中,百花齊放的民間工藝是其間躍動的晶瑩浪花。在如今高度運轉的都市中,代代傳承的“匠人匠心”仍舊為一座座城市帶來悠遠的歷史回音和文化享受。

 

近日,時尚摩登的香港迎來了一批來自潮汕地區的文化藝術家,潮州木雕、潮陽剪紙、潮繡和廣東內畫四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人也在現場展示作品製作過程。一針一線、一筆一劃,工匠們高超的藝術水準驚嘆了參展觀眾,而他們沉浸中華傳統、打磨傳承技藝的耐心和初心,更讓不少市民讚嘆“真正的匠人精神”。

 

鑽研數十載 一片匠心感動市民

 

潮汕非遺傳承人進香港:一顆匠心連兩地

廣東內畫傳承人賴斯佳的內畫作品玲瓏剔透,極富美感。(攝影:吳玉潔)

 

一支彎筆,在薄如蟬翼的玻璃瓶內運筆描繪,幾釐米的方圓之內,飛禽走獸、山光水色、蕓蕓眾生躍然而上,儼然一個微縮世界。在廣東內畫傳承人賴斯佳的手中,細彎的竹筆仿佛有了生命,能夠隨著創作者的心意而動。

 

本月初,在由汕頭市港澳事務局、汕頭市文化藝術界聯合會及香港潮州商會舉辦的“潮涌香江”藝術展覽上,除了百餘幅展出的兩地書畫作品外,賴斯佳的內畫作品也引來了圍觀,“究竟如何在這麼小的瓶身裏畫上如此複雜的圖案?”成為不少香港市民好奇的焦點。

 

分佈在汕頭一代的廣東內畫,借鑒了鼻煙壺內繪的技藝,由汕頭內畫大師吳松齡首創,傳到賴斯佳的手上已經是第三代了。“我很小就看著父親進行內畫創作,在大學畢業後正式接觸了這項技藝”,據賴斯佳介紹,學習內畫,首先要在紙上打好國畫基礎,並且能夠將大幅作品臨摹在不到手機大小的磨砂玻璃上,才有資格開始在瓶內作畫;之後,還要面對控制筆墨、構思腹稿、逆向運筆、內壁作畫等種種挑戰。“僅僅學習如何在瓶內控制基本線條筆觸我就花了三個多月。”

 

瓶外描金,瓶內絢麗,內畫作品的纖秀華貴在燈光下尤為耀眼。“這個高難度、高精工的技法全世界只有中國才有,我們有責任讓更多人看到。”全憑一股韌勁和熱情,“80後”的賴斯佳已經堅守了20年,每每談到內畫技藝,他都顯得非常認真,“內畫不同於國畫的潑墨揮灑,一筆一劃都要務求細膩,有時畫到極複雜的地方,還要深呼吸後屏息凝神,以確保手不會在創作過程中顫動。此外,因為筆墨水分要求極高,在瓶內提字也極具挑戰,往往一個小字要反復修改數十遍才能滿意。”

 

潮汕非遺傳承人進香港:一顆匠心連兩地

潮州木雕傳承人何漢林正在雕刻花紋。(攝影:吳玉潔)

 

如果説廣東內畫體現了畫筆上的極致,那潮州木雕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何漢林的鏤空雕作品,則把刻刀上的“神工妙筆”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何漢林的展示臺上,一件完成至半的鏤空雕作品已經有了雛形,每層連而不斷、相互呼應,花紋精細,構圖飽滿,別有剔透玲瓏的美感。在他手邊,各色不同的刻刀堆疊在一起,“潮州木雕有沉雕、浮雕、通雕、圓雕、鏤空雕等技法,需要幾百支刻刀,對應不同弧度和花樣。”

 

沉心修藝40余載,一塊不起眼的木頭在何漢林的刻刀下,從圖樣設計、打磨定型到精雕細刻,漸漸被賦予了“靈魂”。在現場,一位老者在展示的木雕作品前凝視良久,用“震撼”而字總結了自己的感受。

 

守得住初心、忍得了辛苦、耐得住寂寞,創作者們在藝術上的純粹追求和高超技藝,讓不少到場的市民感動。“香港人喜歡求新求變,像這樣幾十年專情一件事的人很少”,一位陪著孩子來參展的家長表示,“希望下一代了解這些藝術,更希望大師們的精神能夠啟迪到他。”

 

剪紙連兩地 潮汕技藝獻禮香港

 

潮汕非遺傳承人進香港:一顆匠心連兩地

潮陽剪紙傳承人魏惠君現場展示,她的面前就擺放著專為此次展覽設計的“20”(左一)和區徽(左二)圖樣。(攝影:吳玉潔)

 

潮汕和香港的歷史淵源深厚,很多習俗、文化同根同源,節慶期間張貼剪紙便是其中之一。因此,魏惠君現場剪制送出的潮陽剪紙作品頗受歡迎,連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張建宗也大加稱讚,從她手中接過了兩張和香港有關的主題剪紙作品。

 

“送給司長的兩張剪紙作品是專門為慶祝香港特區回歸20週年設計的。”魏惠君説道,“一幅是香港特區區徽,在區徽周圍我剪了一些如意形狀的龍紋,象徵香港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區徽下方是捲起潮水和一個‘吉’字,不僅意蘊香港是濱海之城,也希望能夠香港能海納百川,蓬勃發展。”在另一幅作品中,魏惠君別出心裁地用上了汕頭和香港兩地的標誌性花朵——金鳳花和紫荊花,中間用一條紐帶相連,形成數字“20”的形狀。“希望潮汕和香港繼續保持血脈聯繫,不斷增進文化交流。”

 

以非遺傳承人的身份第一次在港宣傳潮陽剪紙文化,魏惠君高興之餘也充滿期待。輕逸細緻、精巧剔透的潮陽剪紙,既有吉祥喜慶、福祿壽誕、五穀豐登的祥瑞題材,又有花鳥蟲魚、市井百姓的日常場景,紙面圖案以線條為主,最細緻的紙須不過頭髮絲粗細,疏密有致,紋線細膩。

 

“紙張在西漢時代被發明出來,自然而然紙張藝術也就開始發展起來。從唐代女子的花鈿粧容到如今的潮陽剪紙,剪紙藝術承載了中華文化的悠久歷史和深刻韻味。”魏惠君説。紅紅紙張中流淌著千年的華夏文明,隨著中國風在全球的日益風靡,前往汕頭文化館向她學習潮陽剪紙的海內外團體和人士越來越多。“不單單是來自香港的文化交流團,如今,剪紙藝術已經吸引了來自加拿大、美國、日本等國的訪問團體。”

 

六歲學藝至今已經超過四十載,潮陽剪紙的風格和精神已經融在了魏惠君的生活裏。“目前行內普遍認為,潮陽剪紙的出現不晚于唐宋。祖先們的藝術精神、形式手法代代傳承到我這一輩,我希望保持潮陽剪紙的傳統風格,原汁原味繼承下去。”魏惠君説,“也希望潮陽剪紙能夠搭建一道橋梁,讓香港和潮汕的創作者有機會交流,從共同的民間藝術出發,不斷增強兩地文化往來。”

 

助潮繡推廣 期待香港再擔重任

 

潮汕非遺傳承人進香港:一顆匠心連兩地

潮汕刺繡項目傳承人洪裕靜借鑒了雙面繡技法,正在進行雙面珠繡的創作。(攝影:吳玉潔)

 

三江水滋潤了鐘靈毓秀的潮汕平原,也孕育了無數心靈手巧的潮汕繡娘。

 

在潮汕刺繡項目傳承人洪裕靜的潮繡《紅頭船》、《鳳朝牡丹》等作品中,潮繡浮雕立體、金碧輝煌的風格體現得淋漓盡致,“這就是潮繡和其他繡種最大的不同,可以説它是‘3D’效果的刺繡。”洪裕靜説。當這種獨特繡藝和西洋抽紗、蘇繡雙面繡貫通融合之後,就形成了極富地域特色的潮汕抽紗和雙面珠繡了。

 

“潮繡、珠繡和抽紗工藝不僅僅是潮汕地區知名的民間藝術,更憑藉極富美感的花樣作品吸引了眾多服裝品牌的關注,也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洪裕靜説自己在此行四位名匠中,可説是和香港有著最深的淵源。“從改革開放初期,通過香港公司轉介,利用抽紗技藝代工海外品牌服裝;到如今和香港廠商合作,結合珠繡工藝獨立製作婚紗、禮服,民間藝術的商業價值通過香港市場進一步放大。”

 

如今,刺繡紡織技術的機械化,讓洪裕靜能夠更好地分配商品製作和工藝品創作的時間。“作為非遺傳承人,在創作出更富傳承價值的精品之餘,更希望把潮繡、抽紗和珠繡工藝傳播開來,讓社會感受到潮汕最有代表性的本土藝術。”

 

在洪裕靜看來,非遺藝術不應當高山流水、曲高和寡,反而更要普及大眾。在她組織的多個潮繡公益培訓中,不僅有中專技術學校的學生,更有從聾啞學挑選出來的孩子。“為了能夠讓他們學習刺繡,我專門學習了手語,一點一點教他們如何拿針、什麼手法,其中有幾位優秀的繡娘還曾經和我一起在香港進行展示呢。”談到自己培養的孩子們時,洪裕靜顯得很自豪,“很大程度上,學習潮繡改變了她們的人生,因為有了一技之長,孩子們不再自卑、更有自信,也為這些家庭減輕了一些負擔。”

 

“潮繡不單單是藝術的傳承,更是文化的傳承。”洪裕靜説。從潮汕男女結婚穿的龍鳳褂到國際大牌中越來越多的刺繡元素,刺繡技藝早已融入日常。香港曾經是潮繡走向海外的重要推薦人,如今,洪裕靜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香港市民了解到潮繡這門古老瑰麗的民族藝術,也希望潮繡通過香港走向世界。”

 

洪裕靜的期待與香港特區政府的理念不謀而合。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在活動中指出,特區政府一直重視和支持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邀請他們進行藝術宣傳,也希望今後能有更多此類活動,促進香港市民了解不同地方文化,感受國家藝術的繽紛多彩。

 

從潮汕平原到維港燈火,四位非遺傳承人給香港帶來的,不單是混合著中華文化和家鄉記憶的藝術展覽,也讓市民親身感受到追求極致、傳承堅守的“匠人精神”,如北方清爽的涼風,微微吹開了都市生活的浮躁和忙碌。(吳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