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兩岸經濟融合趨勢明顯,無需悲觀
儘管一連串政治事件衝擊兩岸關係,但近期陸續公佈的經濟數據顯示,兩岸經濟融合趨勢仍然非常明顯,且不斷向前發展。因此,工商界對兩岸經濟交流合作前景,實無需悲觀。反倒是蔡政府應充分體認兩岸經濟密不可分的事實,並主動積極促進兩岸經貿關係;其中,通過民間團體,與陸方“一帶一路”進行交流合作,顯是無法回避的抉擇。
今年上半年,李明哲被陸方關押、WHA(世界衛生大會)拒絕台灣參加、巴拿馬與我斷交等一連串政治事件,致使兩岸關係非常緊繃。因而國內工商界普遍擔憂兩岸經貿受政治因素衝擊,而損及他們一向非常倚重的大陸市場商機。
幸好,我政府近期陸續公佈的經濟數據顯示,兩岸經貿交流表現依然穩健。其中最大亮點,是今年前5個月,台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金額合計,高達483.6億美元,年增率為16%。此期間大陸不但穩居我方最大出口市場,且我方對其出口金額年增率,亦領先我對其他所有地區之出口金額增幅。
而此期間我自陸進口金額為198.81億美元,年增率11.8%。此與上述對陸出口金額相抵,顯示我方享有284.79億美元對陸貿易順差。這筆龐大順差,成為今年台灣經濟增長率“坐1望2”的重要支撐力量。
其次,今年前5個月台灣廠商赴陸投資,核準件數達214件,年增率120%;核準金額25.7億美元,年減率24%,乃因去年同期核準臺積電投資南京廠10億美元大項目、大幅墊高基期所致。若非這個特殊因素,今年前5個月核準廠商赴陸投資金額,肯定是正增長。
至於陸資來臺投資方面,今年前5個月核準件數55件,年減率17%;核準金額1.43億美元,年減率6%。這樣的減幅,在合理範圍,因這期間兩岸關係很差,加上蔡政府力擋“敏感陸資(如鎖定台灣特定高科技産業者)”入臺,難免衝擊陸資入臺投資意願;惟我官方公佈的實際核準陸資來臺數量,年減率並不嚴重,亦比很多工商界人士原先預期為輕。換言之,陸資持續來臺的勢頭仍在,並未逆轉。
綜合觀之,這幾個月以來,雖然兩岸官方磨擦、衝突不斷,但是兩岸經濟融合的趨勢仍在持續前行。其背後原因,除了兩岸雙方廠商通過長久交流合作,構建了堅實的互補互利關係之外,更重要的是,大陸官方始終堅持“促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政策方針,不受兩岸政局變動影響。
去年3月大陸全國人大與政協“兩會”,通過“十三五規劃綱要”時,台灣已于1月辦完總統及立委大選,民進黨大獲全勝,兩岸關係前途不明,惟十三五規劃綱要的兩岸篇章,仍強調“促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今年3月的兩會,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則更深入地表明“要持續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若非此政策方針之支撐,則近幾個月來在兩岸關係惡化氛圍下,陸方難保不會下令陸商減少採購台灣商品、停止赴臺投資,而致兩岸經貿急速冷卻,並讓台灣經濟因此有窒息感;那也就不會有“臺股指數上萬點”了。所幸,兩岸經貿冷卻的壞事並沒有發生。
反倒是,蔡政府上任以來,一直輕忽、淡化兩岸經貿,而卯勁力推“新南向”及與美、日經濟結合。蔡總統所發表過的兩岸相關談話,鮮少肯定大陸市場對台灣經濟的重要性,亦對陸方“一帶一路”態度相當冷淡。
這樣的政策路線,儘管沒有遭到陸方的對臺經貿制裁,但在國際潮流中已越來越不合時宜。關鍵在於,原來和大陸作經貿戰略對抗的美、日,最近都作了很大的“發夾彎”動作;兩國不但都派團參加了5月中的北京“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而且,論壇過後不久,日本首相安倍、美國總統川普先後表態“願意參與一帶一路”。
跡象顯示,一帶一路正在變成一個全球競逐的大市場,也是大陸市場的“進階版”,如果台灣不去參與,則現在擁有的兩岸經貿商機,也終將打折扣。
為此,蔡政府宜儘速通過民間團體,去和陸方的一帶一路作交流合作,俾為兩岸經貿注入新的生命力。相信陸方基於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政策方針,會盡可能地讓台灣聯結一帶一路、共同發展。只要蔡政府表現合作誠意,這事是可以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