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所謂“GDP流向對比表”到底有多荒唐?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18-02-06 10:33:39 | 來源: 人民網 |
近日,一張所謂“聯合國發佈的中國GDP流向與發達國家對比表”在社交媒體流傳,引發網友關注。
表格聲稱由聯合國人類發展署報告發佈,將中國與美、日、德、英等7國的“GDP流向”進行逐項比較,聲稱中國的醫療、教育、科技、文化藝術、生活等項目在“GDP流向”中的佔比分別為2.7%、0.4%、3%、4%和1%,而美日等7國這些項目的佔比均顯著高於中國。該表還“披露”,中國行政費用在“GDP流向”中的佔比高達70%,而其他7國均在10%以下。
然而,表格中的數據真實可靠嗎?中國政府真的在“亂花錢”嗎?
杜撰概念試圖混淆視聽
該表格煞有介事地將“聯合國人類發展署報告”標注為來源,但對基本概念的混淆和拙劣的數據編造還是令不少網友對其真實性提出了疑問。
首先,並不存在所謂的“聯合國人類發展署”。聯合國下屬機構中有聯合國開發計劃屬和聯合國人居署,前者定期發佈年度《人類發展報告》和地區報告。
其次,所謂“GDP流向”更是一個杜撰的概念。GDP,即國內生産總值,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産的全部最終産品和服務價值的總和。這也就是説,GDP是一個産出的概念,不存在“流向”一説。
即使採用經濟學理論中的支出法來計算GDP,那麼GDP也應為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和凈出口的總和,而不是表格中所列的“醫療、教育、行政費用”等項目的總和。
真實數據反映發展成就
報告圖表顯示,在2010年以後,中國人類發展指數開始超過世界平均水準 。
事實上,最新一期的《中國人類發展報告2016》對中國在人類發展取得的巨大進步給與高度肯定。報告指出,2014年中國的人類發展指數在188個國家中列第90位,已進入高人類發展水準國家組,在1990年處於低人類發展水準組別的47個國家中,中國目前是唯一躋身高人類發展水準組的國家。
公開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始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財政支出連續向教育、醫療、文化、科技等領域傾斜:教育方面,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比例連續五年保持在4%以上;醫療衛生方面,覆蓋城鄉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基本建成,參保覆蓋率穩固在95%以上,2016年全國衛生總費用達4.63萬億元,佔GDP比例為6.2%,個人衛生支出佔衛生總費用的比重下降至30%以下,為近二十年來最低水準;文化方面,全國文化事業費每年增速超10%,2016年全國文化事業費770.69億元;科技方面,近年來,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研發經費與GDP之比)持續提高,2014年達到2.02%,首次突破2%;2016年為2.11%,比2012年提高0.2個百分點。目前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居發展中國家前列。
《中國人類發展報告2016》得出的結論也印證了上述數據所反映的發展成就。報告指出,中國的人類發展進步在收入與減貧、健康、教育和政治社會參與等各個方面都得到了體現。 “進入21世紀以來,社會政策在中國日益得到重視,對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的政府投入不斷加大,社會服務的可及性持續改善,並實施了一系列旨在促進公平的改革。社會政策正在對促進人類發展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三公”支出兌現只減不增
這張表格之所以引發高度關注,恐怕在於將行政費用與教育、醫療等民生項目進行橫向比較,試圖引導網友得出中國政府行政支出龐大這一結論。
事實上,政府一年的收入與支出都可以通過中央預決算公開平臺查詢。政府是否亂花錢,不妨將“三公”經費支出與其他項目支出做橫向比較。
去年6月公佈的《國務院關於2016年中央決算的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GDP為74.41萬億元,中央本級支出27403.85億元,其中教育支出1447.72億元;科學技術支出2686.1億元;外交支出479.72億元;國防支出9545.97億元;公共安全支出1741.91億元;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209.15億元;債務付息支出3374.45億元。
與此同時, 2016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財政撥款支出合計48.25億元,比預算數減少14.85億元。
數據還顯示,從2012年到2016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財政撥款支出逐年下降,分別為74.25億元、70.15億元、58.8億元、53.73億元和48.25億元,反映出“八項規定”出臺五年多來落地生根,中央“三公”經費只減不增的承諾得以兌現。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2017年的預算安排對中央部門帶頭過緊日子出了“硬招”,繼續按照只減不增的原則, 嚴格安排“三公”經費預算。而其實施效果也將在今年公佈的中央決算報告中得到檢驗。
【記者手記】
作為長期報道宏觀財經的記者,近年來,類似的謠言經常遇到。其往往借用大眾熟悉的專業術語炮製似是而非的概念,結合所謂數據、圖表營造權威形象,實則意圖混淆視聽。
例如去年兩會前夕,網絡盛傳“45萬億投資大爆發”“房子又要暴漲”;再如,在人民幣對美元雙邊匯率波動較大的2016年,外匯監管部門就跨境資本流動等外匯監管問題辟謠多達18次,市場情緒一再被攪動。現如今回頭看,平穩的房價、持續開放的市場已然令當時的謠言無以為繼、消失遁形。
一個可喜的觀察是,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日益強盛,人民得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網友們對這些別有用心的謠言的辨識力越來越強,常常自發用事實“打臉”陰謀者,使其越來越失去生存空間。正如有網友在網絡問答社區求證“中國GDP流向與發達國家對比表”的真偽時,一位網友幽默地回答道:“(這是)造假也不講基本法的假圖。” (記者章斐然 楊迪)
新聞推薦
- 兩岸林博會在三明啟幕 逾500名臺胞參展參會2024-11-08
- 臺企深掘進博機遇:“回頭客”續前緣 “頭回客”覓新機2024-11-08
- 第六屆“海峽兩岸校園(網絡)歌手大賽”正式啟動2024-11-08
- “親,來品茶”兩岸青年武夷山打卡系列活動(茶博會季)即將啟動2024-11-08
- 臺青追夢貴州行:探尋中醫文化 感悟康養魅力2024-11-08
- 了卻三代人夙願 臺胞姐妹回湖南道縣尋親祭祖202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