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拿鋤頭、一手拿毛筆——看這些農民怎樣“玩轉”文化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鄉村年味

 

鄉村年味 資料圖

 

貼春聯、挂福字,臨近春節,農村裏的年味越來越濃。在河南省鄲城縣胡集鄉郝寺村的村廣場上,正攤紙捻筆、揮毫潑墨寫春聯的4名“書法家”,被村民們裏三層外三層地圍在中間。這4名“書法家”中,有鄉鎮幹部,有農民,都是“平時愛寫幾筆”的普通人,在春節前夕寫春聯,給群眾送祝福。

 

河南省鄲城縣是中國書法之鄉,雖然是貧困縣,但不少鄲城人從小就愛好書法、“願意寫字”,不少農民家裏都有書桌。農閒時,村民們一起練字,相互指點交流。鄲城縣書法家協會主席巴雲山説,全縣具有書法基本功的人不少於3萬人,其中超過95%都是普通農民。

 

“我們村裏的宣傳標語都是村民自己寫的,差不多隨便找個人都能寫上幾筆。”郝寺村村支書師田驕傲地説。

 

為進一步豐富全縣的書法文化氛圍,鄲城縣支持培育一批民間書法家隊伍,所有鄉鎮都成立了書法家協會,村小學也都安排了書法課,每年春節前還專門組織書法愛好者寫春聯、送祝福,傳播書法文化。“我這五六年都用的是咱村裏人自己寫的春聯,自己寫的春聯又喜慶又有意義,看得我手怪癢癢的,明年也想自己寫春聯。”郝寺村村民張付旺説。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培育挖掘鄉土文化本土人才。如今,在不少農村,農民們“一手拿鋤頭、一手拿毛筆”,寫字、作詩、畫畫,精神文化生活十分豐富。

 

湖北省秭歸縣是詩人屈原故里,一直具有濃郁的詩歌文化氛圍,目前全縣有九歌、涉江、蘭蕙、天問等詩社20多個,會員1000多人,詩社成員不少都是農民。

 

76歲的農民梅大敏,1990年就開始寫詩,已公開發表詩作200余篇。“在秭歸,寫詩已成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梅大敏説。

 

三閭騷壇詩社是秭歸頗具名氣的詩社,從社長到社員大多數都是農民。社長黃瓊説,在秭歸,詩是一種信仰、一種榮耀,許多社員寧可不打工掙錢,也要參加每年端午、中秋兩次詩會活動。

 

握著毛筆,縱情潑墨,這些熱愛文化的農民用他們的作品,傳承著農村文化,也給鄉村振興注入了鮮活的藝術生命力。

 

安徽省宿州市蕭縣有國畫之鄉的美譽。在蕭縣的劉套鎮,有上千名“半耕半書畫”的農民,他們代代相傳,有的家庭已經有老中青少四代同登畫壇。

 

陳秀峰是劉套鎮陳莊村村民,現在家裏還種著6畝多地。他8歲時就跟隨祖父學寫字,後來又學習美術。“一邊種地一邊寫字作畫,這樣的生活很豐富,很多藝術靈感都是在幹農活時冒出來的,我們村的傳統和文化也在書畫中代代相傳。”陳秀峰説。

 

劉套鎮文化站站長陸中華表示,文化強則民族強,鄉村振興正需要這種農民對文化自發的傳承和發揚。(新華網  宋曉東、梁建強、吳慧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