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攜手救助病患記:只要有一絲希望就要努力

兩岸攜手救助病患記:只要有一絲希望就要努力

 

圖為鐘瑋怡(右二)返回廣州前與醫護人員合影。

 

近日,花蓮強地震牽動著很多人的心。2月11日,記者從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獲悉,為了救助該院重型再障患者,該院護士鐘瑋怡冒余震風險赴臺取“救命骨髓”,台灣供者與醫院也依約完成捐獻與採集。目前,移植患者情況穩定。

 

面對6.5級強震,他們依然赴約

 

在台灣花蓮,海峽兩岸的兩位陌生人共同赴了一個約。

 

在出發前一晚,台灣花蓮市發生6.5級地震。房屋倒塌,余震不斷。

 

按此前約定,為了取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小鄭的“救命骨髓”,廣州市第一人民院血液內科護士鐘瑋怡已買好了2月7日去花蓮的飛機票。強震來襲,去還是不去?素未謀面的台灣供者,也會依照約定來花蓮嗎?

 

一方面,台灣花蓮的慈濟醫院就在災區,醫院和供者的受災情況仍未知;另一方面,在移植倉內的小鄭等待著骨髓的來臨,若不能及時取回,他可能有生命危險。而前往震中取骨髓的鐘瑋怡,也面臨著余震的風險。

 

看著不斷刷新的地震信息,市一院血液內科的醫務人員陷入了焦灼之中。終於,台灣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報來平安,表示可按約定為患者配對、尋找捐贈者,並採集細胞。市一醫院也信守承諾,按照原計劃出發,“只要有一絲希望就要努力過去!”

 

2月7日晚7點,鐘瑋怡到達花蓮。“下飛機後,一路上可以看到有的建築物坍塌、廣告牌跌落、路面出現隆起。”鐘瑋怡説,當天余震不斷,隨時襲來的震感“仿佛在坐海盜船”,但慈濟醫院的救助依然井然有序。

 

據慈濟醫院的醫護人員介紹,台灣的骨髓供者也沒有因為地震延遲,在7日如約來到花蓮入院捐贈,“非常令人動容!”這位供者還給小鄭手寫了祝福卡片,“能有這個救人的機會是多麼有福報的一件事情……加油!等病好了,就可以到處走走看看,享受美麗的台灣。”

 

“等我好了也要做一名志願者”

 

“非血緣人群中,造血幹細胞全相合幾率大約十萬分之一。”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血液內科醫生王順清介紹,今年26歲的患者小鄭在5年前確診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曾于2012年在外地做過一次免疫抑制治療,但2017年病情又再次明顯加重。小鄭的親屬中也沒有找到合適的配型,唯有等待合適的配型供者。

 

幸運的是,就在上個月,台灣花蓮的配型庫中出現了和小鄭全相合的配型供者,而且願意捐獻。台灣慈濟醫院與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約定,2月7日為取“幹細胞”的時間。為此,市一醫院的醫務人員按照流程,在供者的幹細胞到達前幾天,對小鄭提前進行了預處理。

 

“通俗地講,就是患者本身體內的‘細胞’已經被殺死,患者的免疫力、抵抗力很低,現在就是等待供者的新種子來種好。如果配型的幹細胞不能及時取回,患者可能會面臨生命危險。”王順清説。

 

為了這個“生命的約定”,雖然遭遇強震,台灣的造血幹細胞供者和醫務人員均按原定計劃捐獻和採集細胞;鐘瑋怡也冒著余震風險,如約赴臺為小鄭帶回了“救命骨髓”。

 

“我覺得能被派出取髓,是件光榮的事情,也是科室對我的信任。”鐘瑋怡告訴記者,此次台灣之行能取得完滿的結局,是全科室每個人的功勞。“在科室的工作生活中,在主任、護士長的耳濡目染下,才有了我赴震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

 

2月8日,小鄭用這份來之不易的骨髓順利完成了移植。王順清介紹,目前患者情況暫時穩定,但後面康復的路也還很長。

 

小鄭的家屬為海峽兩岸的醫務人員發去感謝信,感謝大愛無畏!小鄭在移植倉中得知台灣地震,骨髓供者依然前往花蓮如約捐獻,寫下了感謝信:“雖然我和您從未謀面,但您是我的恩人、親人……等我好了也要做一名志願者,為更多需要幫助的人貢獻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