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中國機構改革重塑治理格局 對促進中國新時代發展效果可期

法媒:中國機構改革重塑治理格局 對促進中國新時代發展效果可期

3月13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四次全體會議。受國務院委託,國務委員王勇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作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説明。新華社記者 王曄 攝

 

國際在線專稿:3月13日,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法國《歐洲時報》發表社論稱,此次改革通過加法、減法、合併同類項法,勾勒出中國國務院機構的新的“集體照”——一些體現新時代特色的機構呼之欲出,一些過時的老機構淡出歷史,一些功能疊加交叉的機構合併重建。

 

根據方案,改革後,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設置組成部門為26個,新組建或重新組建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退役軍人事務部、應急管理部、國家移民管理局等部門,不再保留監察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國家計生委等部門;金融監管的“一行三會”變成“一行兩會”;將省級及省級以下國稅和地稅機構合併等等。

 

社論稱,此輪國務院機構改革,一是出於國情的需要,二是借鑒了國際經驗。當前,中國經濟正走向高品質發展階段,摒棄“帶污染的GDP”、發展綠色經濟已成共識,組建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等部門,讓過去比較弱勢的環保系統“長肌肉”正逢其時。新的架構體系也能看出運用國際眼光、向國際社會取經的痕跡,比如設立專門機構管理退役軍人事務,有美國經驗的參照,而國家移民管理局則是西方諸多發達國家常見的機構。

 

從政治層面看,此次國務院機構改革令政府職能劃分科學化、機構職責邊界清晰化,有助於提升政府運轉效率、實現“優化、協同、高效”的目標;有助於避免“九龍治水”、政出多門、互相推諉等現象,打破固化的部門利益,重塑治理格局。

 

從經濟層面看,此次改革有助於提高市場效率。將多個市場監管機構合併,減少對市場的微觀介入,可以釋放市場活力。但是,合併不等於削弱監管,該監管的一定要管紮實、管全面,如銀監會和保監會合併,就是針對中國這幾年的金融混業經營亂象,有助於覆蓋過去的監管灰色地帶,防範金融風險。

 

從社會層面看,此次改革回應了民眾對“服務型政府”和“和諧中國”的期待。當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歷年環保投訴、消費投訴、旅遊投訴的攀升,體現了民眾對高品質的環境、商品、休閒方式的高要求,需要相應的機構去處理協調。隨著越來越多外國人赴華就業定居,如何以開放的姿態正視移民問題、構建和諧包容的國際形象,此次機構改革也做出了回應。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13日在《人民日報》發表題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一場深刻變革》的署名文章,他指出,“與以往機構改革主要涉及政府機構和行政體制不同,這次機構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黨、政府、人大、政協、司法、群團、社會組織、事業單位、跨軍地、中央和地方各層級機構。”可見,國務院機構改革僅僅是中國深化改革中的一環,還有後續的改革繼續跟進。

 

社論最後稱,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在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中國順應經濟發展大勢,推出大開大闔的機構改革,對頂層設計進行優化,其對生産力再解放,對其生産關係再理順,對中國經濟大格局再塑造,效果可期。(徐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