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條給了台灣“悶世代”一個入口

“小確幸”一詞,前幾年在台灣頗為流行,意即生活中“微小但確切的幸福”。然而,時移世易,如今,台灣陷入“悶經濟”泥沼,經濟停滯不前。島內媒體報道稱,屬於青年群體的“小確幸”時代已經遠去,島內年輕人看不到未來出路,鬱悶的情緒與日俱增,逐漸淪為憂慮、焦慮的“悶世代”。

 

上周,台灣1111人力銀行公佈的調查結果顯示,島內35歲以下上班族中有七成二的人平均月薪不足4萬元(新台幣,下同),低於台灣平均水準。分析這些“悶世代”的生活壓力來源,前五大原因是薪資低、升遷不易、物價高、對未來沒方向和工時過長。1111人力銀行公共事務部總經理李大華表示,僅一成受訪者收入高於臺統計部門公佈的2017年每月經常性薪資39953元,但若扣除物價上漲等因素,實際上每月經常性薪資平均值僅為37781元,低於2000年的37801元。“薪資成長速度追不上物價上漲速度,年輕人的薪資水準實質是倒退的。”

 

對此,有臺媒評論説,低薪和凍薪直接限制了民間消費能力的提升,也是導致台灣産業缺才、缺工和人才外流的主要原因。作為當年的“亞洲四小龍”之首,台灣的平均起薪標準目前已遠遠低於香港和新加坡等地,時空背景更迭下,台灣已沒有太多本錢可以揮霍,這是臺當局必須要有的基本認知,若不能及時因應改善,多年來累積的成長果實恐將消失殆盡。

 

盤點島內“悶世代”的典型特徵,往往與“青貧”“月光”“窮忙”相關。3月26日,台灣yes123求職網公佈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台灣40歲以下青年勞工自認為是“月光族”(注:每月收入都花光)的佔三成;有48%的青年勞工目前有負債,其中30%屬於“有負債且造成沉重經濟壓力”。調查還發現,在未婚受訪者中,有40.3%的人表示沒有結婚計劃;已婚者中,有44.2%的人表示無生育子女計劃。在無結婚計劃和無生育子女計劃的受訪者中,高達88.2%的人透露是由於經濟因素。據此,業內專家分析指出,由於漲薪步伐緩慢和工時、過勞等問題,台灣青年勞工經濟壓力大,再加上工作成就感低、薪資滿意度低等,“悶世代”被迫淪為“窮忙的青貧族”,因而産生相對剝奪感,這意味著島內中産階級逐漸陷落,長此以往恐將持續衝擊台灣內需。

 

赴島外尋找工作機會,大陸成為許多臺胞的首選。上周,針對大陸2月底出臺的“31條惠臺措施”,一場台灣産業經濟界人士座談會在台北舉行,與會人士直言“這是給予臺商尤其是台灣年輕人的一個機會”。台灣“兩岸經營者俱樂部”主席王國安表示,台灣人才供過於求、薪資不振,去大陸發展既是個人機遇,也會對台灣經濟有所助益,“31條”給了臺商和台灣青年一個“入口”。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顧問尹啟銘認為,要把“31條”視為台灣産業和人才提升競爭力的機會,要借助大陸市場提供的成長環境擴大規模、降低成本,思考如何利用這些措施充分發揮台灣産業和人才的優勢。

 

3月26日,台灣《旺報》刊發評論表示,面對“31條惠臺舉措”,臺當局若仍以對抗、圍堵的心態因應,無法轉換思維務實看待兩岸關係或者重啟兩岸協商大門,將可能使台灣未來的處境更加艱困。台灣《中國時報》也發表評論文章指出,臺當局與其花心思限縮民眾赴陸發展,不如在台灣創造更理想的經營環境與就業機會。當島內年輕人還在微薄薪資線上掙扎時,看到綠營權貴坐領高薪,他們還能不“用腳投票”,決定自己的出路嗎?由此可見,留不住人才、逼企業出走的正是台灣當局。(福建日報記者 劉深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