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臺學者聯手詮釋高速遠程滑坡“體積效應”
編輯: 霍建陽 | 時間: 2018-04-10 10:57:12 | 來源: 中新社 |
西南交大 資料圖
記者9日晚從西南交大獲悉,西南交大博士後王玉峰、教授程謙恭與台灣中央大學教授董家鈞近日在國際著名地學類自然指數期刊JGR-SolidEarth上發表學術論文,實現了對高速遠程滑坡“體積效應”這一長期懸而未決的科學問題的半定量研究,揭示了滑坡“體積效應”産生的內在動力學機理。
據了解,高速遠程滑坡是一種具有極端破壞力的地質災害現象,它不僅體積可以達到幾十億方、上百億方以上,速度最高可以達到278m/s,還有著幾十甚至上百公里的滑距。
1881年歐洲阿爾卑斯山脈瑞士Elm高速遠程滑坡事件發生後,27歲的奧地利地質學家Heim在現場調查時,發現高速遠程滑坡具有明顯的“體積效應”現象,即滑坡體積越大,運動速度越快,運動距離越遠,等效摩擦系數越低。
然而究竟是什麼誘因使得滑坡體積增大,其相應等效摩擦系數呈衰減趨勢?這一現象百餘年來一直困惑著國際滑坡動力學領域的學者,揭示其內在動力學機理,一直是相關研究領域科學家孜孜追求的研究目標。
西南交大博士後王玉峰、教授程謙恭與台灣中央大學教授董家鈞基於“滑坡的厚度與其體積成正比,因此可以通過滑坡底部相在其上覆荷載(正應力)作用下的行為來分析其體積效應”這一前提,借助台灣中央大學所購置的國際先進的旋轉剪切實驗儀,對採自於西藏易貢滑坡堆積體底部相的試樣,設計並進行了一系列旋轉剪切實驗,最終揭示了滑坡“體積效應”産生的內在動力學機理。
根據他們的研究成果,高速遠程滑坡動態剪切過程中,滑體底部相內部摩擦生熱所引起的熱孔壓效應與底部相滲透性隨正應力而降低的共同作用,是導致高速遠程滑坡呈現“體積效應”的重要原因。
王玉峰表示,目前他們對“體積效應”的研究成果還停留在定性研究和半定量分析階段,後續計劃通過設備改進,對“體積效應”開展定量化研究,從而定量化揭示高速遠程滑坡的動力學機理。
相關新聞
- 2018-03-26中國科學家張彌曼獲“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 2018-04-03中國科學家開發出“可視化”的“心臟晶片”
新聞推薦
- 習近平在山西考察時強調 努力在推動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上邁出新步伐 奮力譜寫三晉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2025-07-08
- 國防部:解放軍有信心有能力粉碎“台獨”分裂幻想2025-07-08
- 國家體育總局出臺《關於支持福建加快建設兩岸體育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措施》2025-07-08
- 以智賦能,以技逐夢!《智繪光谷·CMG世界機器人技能大賽》開賽發佈暨首場機器狗任務賽在武漢舉行2025-07-08
- 國際銳評丨螳臂當車!賴清德“台獨”謬論撼動不了國際社會一中格局2025-07-08
- “七七事變”88週年賴清德當局緘默無聲 台灣輿論:歷史不該被忽視不見202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