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察:世界經濟復蘇下的三道暗流

世界經濟在2017年展現出別樣活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7日發佈《世界經濟展望報告》説,去年全球經濟增速達3.8%,高於2016年的3.2%。國際機構普遍預測,今明兩年世界經濟有望延續去年來的良好勢頭,增速將進一步加快。

 

但是,分析人士指出,以貿易保護主義為最大風險的三道暗流,可能令來之不易的世界經濟復蘇“脫軌”。

 

保護主義“烏雲”籠罩全球

 

“當前總體形勢雖然光明,但我們能看到更厚重的陰雲在天際浮現。”IMF總裁拉加德近日在一次演講中這樣警告。近期,美國頻繁揮舞貿易保護大棒,貿易戰風險正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擔憂。

 

IMF在報告中指出:“貿易緊張局勢加劇,以及對跨境貿易強行設置廣泛障礙,不僅將直接損害經濟活動,還將削弱信心。”

 

世界貿易組織上周也警告説,美國對來自中國和歐盟等主要貿易夥伴的進口産品徵收關稅,引發貿易緊張局勢不斷加劇,可能已經對商業信心和投資決策産生影響,對經濟增長和就業形勢造成威脅。

 

彭博新聞社的研究報告顯示,假設特朗普政府挑起的貿易戰令全球關稅水準提高10%,2020年全球貿易額將萎縮3.7%,全球經濟規模將因此縮小0.5%。歐洲央行分析認為,如果美國點燃與貿易夥伴的貿易戰,世界經濟産值可能出現高達1%的降幅。

 

“在大規模經濟擴張時代,主要經濟體卻輕率談論貿易戰,這看起來頗為吊詭,尤其是當這種擴張非常依賴於投資和貿易時。”IMF首席經濟學家莫裏斯·奧布斯特費爾德17日在華盛頓召開的IMF和世界銀行春季會議期間説。“貿易限制措施和反制措施可能削弱信心,並導致全球經濟增長脫軌。”

 

拉加德表示,關稅並非解決經濟不平衡問題的良策,只有採取能夠對整個經濟産生影響的政策,如財政工具或結構性改革,才是根本方法。“我們需要以合作精神反對保護主義,進而讓全球增長更加可持續。”

 

金融環境“突變”推升風險

 

隨著世界經濟復蘇步伐加快,許多發達經濟體已經開始或正在醞釀推動貨幣政策正常化。但與歷史正常水準相比,當前全球金融環境仍維持寬鬆。IMF指出,雖然相對寬鬆的金融條件在短期內有助支持全球經濟增長,但常年低利率政策所累積的金融脆弱性可能會使前方道路崎嶇不平,並使增長面臨風險。

 

分析人士認為,當前全球面臨三大金融脆弱性問題:風險資産估值依然居高,新興市場和低收入國家可能受到全球金融條件突然收緊衝擊,以及美國以外銀行體系的美元資産負債表存在結構性的流動性錯配問題。

 

IMF表示,美國近來採取的財政擴張政策可能導致通脹水準上升速度快於預期,從而促使美國貨幣政策收緊速度更快、力度更大,而這將對其他經濟體産生外溢效應,並衝擊主要依靠美元信貸業務的國際性銀行。

 

分析人士指出,美聯儲加息進程提速、美國利率水準快速上升和美元持續走強將不可避免地推高償債成本,部分外債負擔沉重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有可能陷入危機。

 

IMF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公共和私人債務總規模已達創紀錄的164萬億美元,比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的2007年高出40%,相當於全球GDP的225%。高債務使得政府、企業和家庭面對金融條件突然緊縮時更脆弱,會導致市場下跌,加速新興經濟體資本外逃,加重市場對債務可持續性的擔憂,損害經濟活動。

 

此外,美聯儲加息將誘發部分國際資本回流美國,對國際“熱錢”依賴度較高的新興經濟體將面臨短期內大量資本外流的衝擊,匯率風險上升。

 

非經濟風險“疊加”加劇隱憂

 

與此同時,其他非經濟因素造成的下行風險,例如地緣政治緊張局勢、“脫歐”談判、氣候變化衝擊以及人口老齡化等,也在聚集並加劇,威脅未來世界經濟增長。

 

IMF認為,“脫歐”談判依然是當前政治風險的主要來源。此外,由於政治分歧加大,或者滿足於現有的經濟環境,一些發達經濟體可能會推遲必要的財政政策調整。

 

而地緣政治風險,如中東和非洲部分地區爆發衝突,以及逆全球化勢力的擴張,也增加了政策的不確定性。

 

從長遠來看,世界經濟則面臨人口結構變化和老齡化的挑戰。在一些發達經濟體如德國、日本和韓國,勞動力減少將阻礙潛在經濟增長。

 

IMF警告説,上述風險互相關聯,例如貿易戰風險可能會增加地緣政治緊張局勢,而非經濟風險可能衝擊短期經濟活動,並影響長期前景,從而限制投資。這些風險對全球增長的負面衝擊可能非常嚴重,因為和過去相比,目前通過進一步降低利率或加大公共開支來抵禦風險的空間更小。

 

在拉加德看來,對於全球而言,當前有三大優先任務:避免保護主義、防範財政金融風險和推動可持續和包容增長。“‘趁著天晴修屋頂’,只有及早採取風險防範措施,才能防患于未然,呵護仍然脆弱的世界經濟復蘇。”她説。(新華社華盛頓電 記者金旼旼 高攀 江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