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120週年華誕之際——眼底未名水胸中黃河月
編輯: 白宇坤 | 時間: 2018-05-03 09:57:28 | 來源: 人民網 |
圖為北大西校門
許淵衝接受採訪
圖為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英國校區。
燕園情,千千結
2018年5月4日,是北京大學120週年校慶日。120年前1898年,戊戌維新時期,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成立,“以期人才輩出,共濟時艱”。作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北京大學從此與中國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正如《燕園情》歌詞中所唱到的:“紅樓飛雪,一時英傑,先哲曾書寫,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憶昔長別,陽關千疊,狂歌曾競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約。我們來自江南塞北,情係著城鎮鄉野;我們走向海角天涯,指點著三山五嶽。我們今天東風桃李,用青春完成作業;我們明天巨木成林,讓中華震驚世界。燕園情,千千結,問少年心事,眼底未名水,胸中黃河月。”5月2日上午,在五四青年節和北京大學建校120週年校慶日即將來臨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北京大學考察。習近平代表黨中央,向北京大學全體師生員工和海內外校友、向全國各族青年、向全國青年工作者致以節日的問候。他強調,堅持好、發展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續奮鬥。
季春時節,北大校園鮮花盛開,草木蔥蘢,生機盎然。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廣大青年要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肩負起國家和民族的希望。
在與總書記座談中作為學生代表發言的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的本科生宋璽,對總書記紮根基層的人民情懷印象尤深。之前,她就讀過《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了解了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源泉。通過總書記的講話,她深刻地感受到:“大學生不能脫離群眾,不能架空自己,否則,就沒辦法理解什麼是馬克思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
來自北大醫學部基礎醫學院的王麟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語氣中難掩激動:“這是我第一次這麼近距離見到總書記!一開始內心很緊張,但總書記一直面帶笑容,和老師同學們親切握手,整個氛圍特別輕鬆。”
“這是我第二次握到總書記的手!”新媒體研究院2016級研究生鄧筱激動地告訴記者,“仿佛見到了久違的長輩一樣。”2014年5月4日,還在北大讀本科的鄧筱就參加了習近平總書記與北大師生座談活動,第一次近距離聆聽總書記的講話。“總書記一直鼓勵青年去基層,希望我們能走在時代前列,與國家的脈搏同跳動。”從那時起,總書記的話一直縈繞在她心頭,激勵她將社會責任與人生選擇緊密相連。如今的她即將成為一名基層選調生。“對我來説,參加基層工作能最直接、最深入地了解國家基層治理。”鄧筱説道,“要讓自己的才幹用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
時間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和夢想,每一代北大人都有自己的責任與使命。北大校慶前夕,記者尋訪不同歷史時期畢業的多位北大學子,回望一段段與北大有關的崢嶸歲月,去了解一個民族的信念、精神、夢想,去汲取千千萬萬中國青年前行的力量。
紅樓飛雪,一時英傑
北大紅樓,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淡紅色的墻體歷經風雨滄桑,透出一種厚重而深邃的力量。2018年,紅樓建成100週年;北京大學建校120週年。
“百年紅樓,堪稱半部中國近代史。”紀念館陳列展覽部主任陳翔介紹,在蔡元培校長“思想自由,相容並包”方針的指導下,新文化運動蓬勃發展,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各種新思想傳入北大。
1918年,位於沙灘的北京大學建起了一座新樓。四層,工字形,通體紅磚。這座被稱為“紅樓”的建築是當時北京大學的校部,並作圖書館和文科教室使用。這一年,年輕的毛澤東來到北大,擔任圖書館助理員;圖書館主任李大釗在《新青年》雜誌發表了《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校長蔡元培履新滿一年。
這是北大歷史上值得銘記的一年。隨後百年,風雲激蕩,英傑輩出。這幾位與紅樓有關的名人,都成為中國近代史上引領風潮的重要人物。
東方與西方的文明、傳統與現代的智慧在這裡交匯、碰撞,許多膾炙人口的情景流傳至今:西裝革履、風度翩翩的胡適在臺上講授中國哲學;長袍馬褂、瓜皮小帽的辜鴻銘慢悠悠地踱進教室,用力把辮子向後一甩,開始上英國詩歌課;鄧中夏、高君宇等成立“馬克思學説研究會”,探索拯救中國的道路……
思想自由、相容並包的風氣大興于校,直到一百多年後的今天,仍是北大寶貴的精神財富。
1919年5月,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靂,炸醒了象牙塔裏的北大師生。得知消息的那個夜晚,大家齊聚北大法科大禮堂。北大新聞研究會講師、《京報》社長邵飄萍慷慨激昂地説道:“如果我們再緘默等待,民族就無從挽救而只有淪亡了。北大是最高學府,應當挺身而出。”法科學生謝紹敏當場咬破中指,撕下衣襟,蘸血寫下“還我青島”。
一場舉世罕見的愛國學生運動,轟轟烈烈地從北大開始了。
5月4日下午,以北大學生為首的北京高校遊行隊伍,浩浩蕩蕩向天安門進發。學生們高呼“打倒賣國賊”“外爭主權,內除國賊”“誓死力爭,還我青島”等口號。遊行隊伍沿街散發著《北京全體學界通告》:
“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
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
北京學生的義舉點燃了全國人民的愛國之情。北大人向世間發出的第一聲呼喊,被歷史永遠銘記。
在2014年紀念五四運動95週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青年對五四運動的最好紀念,就是在黨的領導下,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以執著的信念、優良的品德、豐富的知識、過硬的本領,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擔負起歷史重任,讓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奪目的時代光芒。”
少年心事,狂歌競夜
北京大學教授、“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亞洲首位獲得者許淵衝先生今年已97歲高齡。雖然行動不便,但思維清晰、聲音洪亮,飽含激情的動作、手勢,瘦削的軀幹迸發出旺盛的生命力。
北大暢春園內,碧綠的爬山虎攀滿紅墻。在一間簡陋陳舊、堆滿書籍的屋子裏,記者見到了這位從西南聯大走出的翻譯大家。“我們校歌怎麼寫的?‘韆鞦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80年後,回憶起在西南聯大求學的歲月,許淵衝依然激情澎湃。講到激動處,他從搖椅上坐起來,青筋凸起的大手“啪”地拍在扶手上,“我們是救國不忘讀書,讀書不忘救國!”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次年春天,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南遷,于昆明組建西南聯合大學。那一年,16歲的許淵衝以總分第7名的成績考入聯大外文系。
2002年,西南聯大65週年校慶。81歲的許淵衝回到雲南母校,站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前,細細尋找自己的名字。在碑陰面,刻著西南聯大抗戰以來832名從軍學生的名字,他是其中之一。1941年,美國志願空軍第一大隊入駐昆明。當時大三的許淵衝與吳瓊、萬兆鳳等30多位外文系男生紛紛報名入伍,成為第一批志願軍翻譯。
“我們這一代人真是苦難深重!”許淵衝眉頭緊鎖,雙手在空中揮動,難以平息心中憤慨,“我們聯大挨日本人炸……晚上出去一條路都是火焰。”
“一寸河山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雖然學校不建議學生直接衝鋒陷陣,但難以抵擋的愛國熱情促使一批批聯大學子奔赴戰場。一些聯大學子參加八路軍,用所學特長,製造出大批急需的炸藥、地雷;另一些學生毅然報考在當時死亡率極高的飛行員。最終有12人被錄取,其中5人在戰鬥中壯烈犧牲。
更多師生選擇堅守在校園裏,弦歌不輟,賡續中華文化命脈。
“我們那個時候吃的是八寶飯,所謂‘八寶飯’就是由老鼠屎、稻糠、砂石等混合而成。”2017年11月1日,天南海北的聯大人齊聚北京大學,紀念西南聯大建校80週年。許淵衝先生的校友,西南聯大化學系1946屆畢業生關英回憶道,每次吃飯,她們都要拿飯盆不停抖,把砂石抖出來才能吃。
艱苦環境培養出的聯大學子剛毅堅卓,取得了驚人成就。3882位學生中,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師。
幾十年之後,其中許多人早已功成名就,但勤儉樸素、夕寐宵興的習慣保留至今。在許淵衝先生的家,地面和墻面清一色是未經粉刷的水泥。不滿15平方米的書房兼臥室裏,一排從二手市場花15元錢淘回來的架子上塞滿了書,靠窗是一張破舊的書桌。在這樣簡陋的環境中,許淵衝每天工作到淩晨一兩點。一如80年前,在更簡陋的西南聯大校園中,在土夯墻的教室裏,他和同學們聽著鐵皮屋頂上劈劈啪啪的雨聲,奮發學習、一刻不停。
東風桃李,青春作業
1981年3月20日晚,香港伊麗莎白體育館內,中國男排正與韓國男排爭奪參加當年世界盃排球賽的入場券。
在中國排球的輝煌歷史上,這不過是一場普通的比賽。但由此引發的一句口號,讓它註定載入史冊。
“第五局15比9,中國隊贏了!”消息傳來,北大校園一片沸騰。宿舍樓上,一個個身體從窗戶裏探出來,高聲喊叫、歡呼。正是在這場勝利的慶祝中,北大學子喊出了“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號。
很快,這個口號就通過廣播、電視、報紙傳遍全國,成為引領時代的最強音。
“現在回想起來,這個口號喊出來是必然的。”回憶起“3·20”之夜,口號提出者之一、北大中文系77級校友、《光明日報》高級編輯劉志達感慨道。他反復向記者強調:“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是所有北大學子的心聲。”
這其中,有壓抑已久的民族自豪感、有精神枷鎖解除後的自由酣暢、有準備大幹一場的豪情壯志。它精確勾畫了整個時代的精神面貌,給人以振奮、鼓舞。
奮發圖強、思想開放,是劉志達那個時代北大學子的共同特質。1977年考上大學的他,是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幸運兒。
1977年9月,中國教育部在北京召開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會議,決定恢復已經停止10年的高考。那年冬天,570多萬人涌入考場。雖然最終只錄取了不到30萬人,但是它卻激勵了成千上萬人重新拿起書本,加入到求學大軍中去。
得知自己被錄取時,劉志達正在北京永定機械廠裏陪護一位受傷的師傅。當時,他已經快30歲了。機械廠的工人們揶揄道,“劉志達心氣高,難怪給他介紹對象都相不中,原來是要到大學裏去找。”
與劉志達同年入校的哲學系學生俞曉陽,當時是首都鋼鐵公司的一名起重工。那天他上完夜班,從煉鋼廠高爐上下來,滿身黑灰地接過錄取通知書。“一看,北京大學!”年逾花甲的俞曉陽回憶至此,爽朗地笑起來。
入校後,忙碌的課程和豐富的校園活動很快充滿了他們的生活。“所有人都在匆匆地趕往教室,匆匆地趕往圖書館,排著長長的隊伍買中外名著……”憶起北大的校園生活時,劉志達曾經的老班長岑獻青説:“就像海綿吸水似的,人們拼命地讀書,如饑似渴。”
當時擔任學生會學習部部長的俞曉陽負責組織講座,“容納400人的辦公樓禮堂,常常來600人都不止。有的同學乾脆跑到講臺上,坐在講演者腳邊聽。”
1982年,77、78級3000多名同學離校之際,自發捐款6000余元,在燕園裏塑起了李大釗和蔡元培先生的銅像,以報答母校的培育之恩,表達振興中華的決心。
如今,64歲的俞曉陽已經是多家上市公司董事。他仍然記得剛入校參加文化復查時寫的那篇作文,題目是“當我接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候”。“作文的結尾我記得很清楚。”他説,“‘通知書貼在胸口,步出首鋼大東門,正是早上八九點鐘的時候!’從那時起,我迎著太陽邁向了新的人生。”
巨木成林,震驚世界
進入新世紀以來,北京大學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在新時代呼喚新使命,以新使命激發新作為。
“我的夢想是,讓我們的《儒藏》成為全世界最權威的範本。我編了《儒藏》之後一百年不會有人來超過我。”2003年,76歲高齡的國學大師湯一介發起了卷帙浩繁的儒藏編纂工程。這部《儒藏》囊括古今中外的儒家典籍,可謂集中華文化精髓之大成。十多年來,湯老廢寢忘食,親力親為,與400多人的編撰隊伍一起,完成了近3000萬字的編纂工作。
近年來,一系列紮根本土的重大人文社科研究在北大開花結果。除《儒藏》工程外,《中華文明史》多語種版本、《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全七卷)、《北京歷史地圖集》等都是北大濃厚的人文積澱在新時代吐露出的馥鬱芬芳。
拼搏的精神迸發科研的活力,大量基礎性學科研究成果在北大涌現。2013年北大取得幹細胞技術重大突破,美國權威期刊紛紛報道,掀起國際學術界的“中國風”;2014年全球首例運用MALBAC(單細胞基因組擴增)技術的試管嬰兒在北大誕生;2017年北大3項成果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北大協同創新的文化氛圍已經形成。
作為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陣地,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繼承傳統、發揚創新,取得了豐碩成果。
2018年恰逢馬克思誕辰200週年、北京大學建校120週年。5月5日,來自世界各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者將齊聚北大,參加第二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本次大會以“馬克思主義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題,廣聚全球學者,傳播中國聲音,共話人類命運。“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由北京大學舉辦,既是我們的榮耀,也是我們的責任。”北京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于鴻君説道,“這是我們在新時代傳承踐行北大擔當精神的形式之一。”
自1992年成立以來,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朝著建設具有北大氣派、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馬克思主義學院不斷邁進。
2011年,黃枬森、張世英、杜維明等蜚聲海內外的著名學者相聚北大,以“文化選擇與文化發展”為題進行“中西馬高端對話”;2015年,首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在北京大學舉行;同年啟動的馬克思主義研究重大基礎性工程——《馬藏》編纂工程順利推進,預計今年首次出版10卷,共計500萬字。
2018年3月25日,中國高等教育史上誕生了一個新的里程碑——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英國校區在英國牛津郡成立,這是中國高等學府第一次以獨立運營的形式走出國門。匯豐商學院院長海聞表示,120年前,中國人向英美等國學習,創辦了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兩個甲子後,當年的“京師大學堂”來到英國高等教育的發源地,創辦了自己的校區,這背後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崛起。
2017年11月18日,深秋的燕園掩映在金黃的銀杏和青翠的松柏間,分外美麗。在這一天,中國共産黨北京大學第十三次黨員代表大會召開。
在這次會議上,北大未來的征程被清晰地描畫: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時,北大的辦學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將大幅躍升,居於世界一流大學前列;到本世紀中葉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時,北大將穩穩立於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引領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 嚴 冰 呂安琪 原 洋)
相關新聞
- 2018-05-03肩負起國家和民族的希望
- 2018-05-03我國三代核電發展優勢基本形成
- 2018-05-03網友:“幹話王”的尷尬是否還要繼續下去
- 2018-05-03北美自貿協定談判“欲速難達”
新聞推薦
- 習近平春節前夕赴遼寧看望慰問基層幹部群眾2025-01-26
- 讀懂中國經濟的韌性和底氣2025-01-26
- 澳門:金蛇賀歲喜迎春 節慶燈飾點亮街巷2025-01-26
- 兩岸同胞共迎新春系列活動在粵閩舉行2025-01-26
- 冰雪元素拉滿 第九屆亞冬會開幕式進行首次全要素綵排2025-01-26
-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赴廣東、福建看望慰問臺商臺胞2025-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