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主流民意早已厭倦藍綠惡鬥 開始覺醒
編輯: 白宇坤 | 時間: 2018-05-08 17:28:41 | 來源: 中國台灣網 |
台灣《中國時報》7日發表社論説,民主化後,“顏色政治”一直是台灣政治的主調,近年更趨尖銳,不但重大方向上區分藍綠,近年甚至在公共政策、人事安排上都屢屢出現重大爭議,只要循藍綠對抗的方向去理解,就可以找到原因。遠的不談,近日所有重大爭議,不論是“邦交國斷交”、臺大校長爭議、年金改革、深澳電廠等,每一樁背後都與藍綠動員有關,但只要扯上藍綠,就只有一種結果:對抗與虛耗!對抗讓台灣分裂,虛耗讓台灣衰弱。
社論指出,最近台灣好幾個機構所發佈的民調,都顯示民進黨政黨支持率創新低,蔡英文、賴清德個人聲望也下挫,重返執政不過兩年,民進黨幾乎賠光數年累積的聲望資産,愈來愈多中間選民開始背棄民進黨,而且看得出來,在可預見的未來,下挫的趨勢不會終止。
但一個值得重視的現象,民進黨聲望的下挫並沒有換來國民黨聲望的上揚。民眾對執政黨的失望,卻沒有出現對在野黨的期待,國民黨的政黨支持度與民進黨一樣,都在低檔盤旋,這與以往的民意趨勢很不一樣,過往那種政黨鐘擺、版圖互換的民意模式不能繼續套用在當前的政治判斷,更預示國民黨必須深自警惕,別再妄想借民進黨的沉淪,坐等政治資源的收割。
社論又指出,這種詭異的民調趨勢説明瞭幾個值得注意的徵象。首先,多數民眾確實已經厭棄了藍綠惡鬥的二元政治,也逐漸跳脫了非藍即綠的慣性思維。其次,多數民眾已不再被政黨標簽綁架,施政表現好的,不問政黨都會給予支持,施政表現不佳的,哪怕你曾經被封為“神”,也照樣給予惡評。再者,新世代的選民正在崛起,他們沒有任何政黨或意識形態的包袱,也不再被歷史記憶綁架,他們固然不是“天然綠”,也未必是“天然藍”。
最明顯的例子是穩坐台北市長的柯文哲,號稱“政治素人”,拒絕任何政黨標簽,竟能以簡單的“白色力量”要求,在藍綠各據版圖的台北市異軍突起,高票當選。就任後不受意識形態羈絆,以“兩岸一家親”要求延續滬臺兩市“雙城論壇”,雖然引起“獨”派反彈,但年底選舉將屆,柯文哲以逸待勞,綠營卻為了要不要禮讓他而爭論不休,至今未能定案。民意所向,務實的民進黨最後恐怕不是再次禮讓,就是開放黨員參選。這就是政治現實,試問如果民進黨如有足堪匹敵的人選,還會禮讓嗎?
柯文哲究竟憑什麼,讓他衝到如今這樣高的聲望?有人説他世大運辦得成功,有人説他善用“網軍”。這些觀察都有道理,但最值得注意的還是柯文哲一路走來不受意識形態綁架,超越藍綠窠臼,讓他贏得島內跨黨派、跨世代、跨族群的支持,民進黨可是一路下重手,親綠“網軍”搭配綠營議員對他抹黑、抹紅,從未曾間斷,柯文哲的聲望卻越打越旺,越來越多人對他是否直取2020懷有想像。
這些林林總總的徵候,説明瞭台灣主流民意的風向正在改變,但藍綠政黨依舊沒有改變,依然凍結在昔日的框架裏內耗。民進黨還死守著藍綠對抗慣性處理“轉型正義”、“拔管”、年金等議題,“邦交國斷交”事件仍以刺激大陸、訴諸台灣悲情方式面對,民眾當然愈來愈不願意買賬。
台灣主流民意早已厭倦藍綠惡鬥、拋棄顏色政治,佔大多數主流民意的覺醒才是台灣政治發展即將掀起的大趨勢、新浪潮!
相關新聞
- 2018-05-07臺民調:多數不滿政黨惡鬥撕裂台灣 盼第三力量
- 2018-04-25國臺辦:國民黨臺商代表聯誼會成員在京將拜會中央臺辦
- 2018-04-10國民黨力爭兩岸互動交流主動權
- 2018-04-19李明賢:蔡英文矛頭指向國民黨是推諉卸責、轉移焦點
新聞推薦
- 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2024-11-06
- 兩岸青年:互學互鑒 相交相知2024-11-06
- “熒燭末光,增輝日月!” 69名港澳臺“小葉子”組團上崗!2024-11-06
- 珠海航展即將開幕,台灣島內高度關注2024-11-06
- 中新網評:《中國人》擊碎了他們的“玻璃心”2024-11-06
- 明代畫家唐寅“琴士圖”亮相台北故宮博物院南院2024-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