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導演”徐昆鵬:用時間雕刻聲音
編輯: 白宇坤 | 時間: 2018-05-18 09:54:47 | 來源: 人民網 |
14點,郎園某錄音棚,正在錄音的“聲音導演”。
地鐵上、睡覺前、等人時……越來越多的人習慣閒暇之餘,點開手機中的知識服務APP,用碎片時間聽一本書,或上一節課。耳機中傳來娓娓的講述,而聲音的另一頭,很可能是一間錄音棚,一套專業的配音設備,還有一位“聲音導演”。
提倡碎片化學習方式,讓用戶短時間內獲得有效的知識,短短兩年時間裏,知識服務業作為一種新經濟,已獲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有著10年廣播電臺工作經歷的徐昆鵬,便是知識服務領域的一名“聲音導演”。
坐在徐昆鵬對面的,有常年對著上百學生講課的大學教授,有習慣埋頭做學問、不善言辭的學者專家,但最後,他們在話筒前的講述,都會被這位聲音導演打磨得自然又親切,聽起來就如同説話者此刻正坐在對面,和你娓娓道來。
用專業的話講,這叫做“對象感”、“服務感”,徐昆鵬對“聲音導演”的詮釋是“聲音品控”。
“説話人的講述感覺要來自距聽者對面大約1米的位置,語速每分鐘300字左右,語氣誠懇,態度謙遜,要分享而非説教,要講述而非灌輸……”
下午2點,郎園錄音棚裏,徐昆鵬正在錄音。“麻煩老師,剛剛這句重新來一遍,語速稍微放慢一些。”
“剛剛這裡不太連貫,我們再來一次。”“如果我是用戶,這裡的專業名詞可能不太理解,麻煩您簡單解釋一下。”
他口中所説的這些錄製規則細緻入微,但實際操作起來並不容易,即使非常熟悉的老師,也常常要用上成品音頻3倍的時間來錄製。從選書拆書、編輯文稿,到錄音剪輯、校對上架,把一本書的內容轉化製作成30分鐘的音頻,需要203個小時的極致打磨。
這30分鐘的製作從選書到內容編輯到最後校對要經過6個步驟,“如此打磨出來的精品,用戶在我們這裡只需要30分鐘,就能聽完兩三天甚至幾週才能看完的書”。
製作如此耗時的聲音産品,是徐昆鵬10年廣播主持職業生涯裏沒有經歷過的。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得到App為代表的知識服務行業,給這些天天與聲音為伴的人,帶來了新的發展空間。
“不過和廣播不一樣了,我們現在做的是互聯網産品,要有更強的服務姿態,才能讓用戶有一對一的親切感”。(人民網記者 賈興鵬 夏曉倫 實習生尹莉娜 王國菁)
相關新聞
- 2018-05-18讓開放成果惠及中國和世界
- 2018-05-17國臺辦:統一是歷史大勢 “台獨”是死衚同
- 2018-05-16劉結一主任在全國臺企聯政策説明會上的講話
- 2018-05-16劉結一會見全國臺企聯會員代表
新聞推薦
-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赴廣東、福建看望慰問臺商臺胞2025-01-24
- 活力2025:兩岸經濟交流繪新卷,融合發展踏新程2025-01-24
- 氛圍感拉滿 這些“年味兒”新體驗已是next level2025-01-24
- 記者手記:特朗普2.0——一段“顛簸”之旅開啟2025-01-24
- 亞冬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名單公佈 谷愛淩、徐夢桃等在列2025-01-24
- 達沃斯論壇與會人士看好中國經濟前景2025-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