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石峁遺址發現4000年前口弦琴 為國內最早弦樂器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18-05-21 15:59:58 | 來源: 人民網 |
石峁遺址出圖的口弦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記者從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在對陜西榆林石峁遺址的考古發掘過程中,發現了一批重要樂器——口弦琴,該批樂器已經能確定為目前國內所見年代最早、數量最多的弦樂器。
石峁遺址是我國已發現的龍山晚期到夏早期時期規模最大的城址,位於陜西省榆林市神木縣高家堡鎮石峁村的禿尾河北側山峁上,初步判斷其文化命名為石峁類型,屬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遺存。該遺址的考古發掘曾入選“2012年十大考古新發現”、"世界十大田野考古發現"以及"二十一世紀世界重大考古發現"。目前已經揭示出石峁遺址的主體內涵是一座包含皇城臺、內城、外城三重城垣的超大型史前城址,城內面積逾400萬平方米,距今約4000年。其中,皇城臺是石峁城址的“核心區域”,應當具備了早期宮城性質,即大型宮殿、宗廟、池苑及作坊的分佈區域。
通過2016、2017連續兩年的發掘,石峁考古隊在皇城臺發現了數量巨大、品類豐富的各類遺物,包括陶器、骨器、石器、玉器等重要遺物。除已非常重要的是,在數以萬計的各類骨器中,還甄別出一批重要樂器——口弦琴。
目前資料表明,石峁遺址骨制口弦琴均出土于皇城台東護墻北段上部的“棄置堆積”內,為皇城臺使用期間由皇城臺頂部棄置而來。石峁遺址出土的骨制口弦琴製作規整,呈窄條狀,中間有細薄弦片,一般長約8-9、寬逾1釐米,厚僅1-2毫米,初步統計不少於20件,與其共存的還有骨制管哨和陶制球哨。最新的測年數據顯示,這些口弦琴製作于距今約4000年前。
中國早期樂器最為重要的發現當屬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的距今8000至9000年的骨笛,為早期管樂器。石峁遺址骨制口弦琴絕對年代距今約4000年,數量達二十余件,係目前國內所見年代最早、數量最多的弦樂器,考古背景明確、共存器物豐富、結構完整、特徵明確,是中國音樂史上的重要發現。
口弦琴在我國先秦文獻中被稱作“簧”。《詩經·君子陽陽》:“君子陽陽,左執簧,右招我房”。《詩經·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
現代羌族婦女演奏木制口弦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現代口弦琴是中國最小的民族樂器,流行于我國蒙古族、羌族、回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赫哲族、滿族,以及雲南部分少數民族中。國外的愛斯基摩人、印第安人、北歐拉普人、北海道阿依努人等也擅用此類樂器。可見,口弦琴具有廣泛的民族性,為世界上多個民族所使用,保持著人類早期弦樂器的原型特質,是一種世界性的樂器,承擔著共同的功能——溝通人神天地。(人民網 李志強)
相關新聞
- 2018-05-21臺胞首次入圍上海“閔行當代工匠”
- 2018-05-21香港特區政府多管齊下增強香港競爭力
- 2018-05-21國家政策支持 香港創科再迎發展新機遇
- 2018-05-21楊書華:用世界語言講中國故事
新聞推薦
- 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2024-11-06
- 兩岸青年:互學互鑒 相交相知2024-11-06
- “熒燭末光,增輝日月!” 69名港澳臺“小葉子”組團上崗!2024-11-06
- 珠海航展即將開幕,台灣島內高度關注2024-11-06
- 中新網評:《中國人》擊碎了他們的“玻璃心”2024-11-06
- 明代畫家唐寅“琴士圖”亮相台北故宮博物院南院2024-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