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媒體荊楚行:走進工業旅遊城市——黃石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18-05-30 10:12:38 | 來源: 中國台灣網 |
“吳頭楚尾看鄂東——海峽兩岸媒體荊楚行”參訪黃石國家礦山公園。(中國台灣網 郜利敏 攝)
“亞洲第一天坑,實在令人震撼!”來自台灣《中國時報》大陸組主任藍孝威站在黃石國家礦山公園內的核心景觀“礦冶大峽谷”觀景臺上如是感慨道。
28日,“吳頭楚尾看鄂東——第十二屆海峽兩岸媒體荊楚行”來到湖北黃石,參訪了當地最具代表性的“四大”工業遺址: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大冶鐵礦露採遺址、華新水泥遺址、漢冶萍舊址等,了解金銅是如何提煉的,鋼鐵怎樣煉成的,如何發展工業旅遊……傾聽千年的礦冶文化,觸摸中國近代工業歷史,走進中華民族的青銅文化。
在落差444米的大冶鐵礦露採遺址,這座擁有1800餘年歷史的鐵礦至今仍在開採,令人不可思議;如同“愚公移山”般人工鑿出的被譽為“亞洲第一天坑”礦冶大峽谷,令人震撼。藍孝威表示,對於上千年曆史文化,以前只能在課本讀到文字,在博物館看到文物,今天歷史栩栩如生地展現在眼前,讓他想到中華文明史上很多事跡,“孫權築爐煉兵器、岳飛鍛鐵鑄刀劍”……
工業文明是黃石的歷史記憶,是城市發展的根脈和靈魂。以工業著稱的黃石目前也在謀求轉型,“脫下灰袍換綠裝”,建設綠色生態文明城市。黃石利用這些歷史記憶,整合特色工業遺址資源,打造重點工業旅遊項目,將剛性的礦冶文化和柔性的生態環境無縫對接,展示中華深厚礦冶文化和近代工業文明。據報道,2017年前三季度,黃石全市接待遊客1887.9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15.4億元,“中國最美工業旅遊城市”已成為黃石的一張新名片。
國家礦山公園負責人介紹,他們利用大冶鐵礦原有廢料,打造張之洞像、四二九勘探隊(中國第一支女子地質隊)等40余件工藝作品;種植了萬畝槐花林,創造了石山開花奇跡,吸引遊人觀賞。另外,負責人還告訴記者,為了給後代子孫留下寶貴鐵礦資源,現如今大冶鐵礦開採量由原來年産最高峰505萬噸,減少到70萬噸。
新冶鋼公司辦公室主任杜鶴告訴記者,他們特別注意廢物、廢水的處理和凈化,重視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目前,他們園區內經過處理的污水,20隻黑天鵝怡然遊弋其中。
“這裡一點都不像重工業城市。”來自台灣《聯合報》大陸特派員兼北京特派員王玉燕説,她眼中的黃石是好山好水,還有濃重的歷史人文底蘊。習近平主席提出指示,中國要建設生態文明城市,她看到大陸很多城市都在積極轉型,黃石留給了她很深刻的印象。她表示將來有機會還要來黃石,感受工業與生態和諧共處的美好畫面。
27日下午,兩岸媒體人還參訪了黃石第一家台資企業滬士電子信息企業。據了解,自2011年滬士電子入駐黃石以來,定穎電子、欣興電子、上達電子等一批行業翹楚紛紛落戶黃石。截止目前,落戶黃石的電子信息台資企業已達8家,總投資超過500億元,産品涵蓋HDI高密度板、單雙面板、軟板、軟硬結合板和IC封裝載板等。(中國台灣網5月29日黃石訊 記者 郜利敏)
兩岸媒體記者參訪華新水泥舊址博物館。(中國台灣網 郜利敏 攝)
海峽兩岸媒體記者參訪入駐黃石的第一家台資企業——滬士電子公司。(中國台灣網 郜利敏 攝)
在滬士電子公司,工作人員正在對製作完工的電子板進行檢查。(中國台灣網 郜利敏 攝)
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博物館,挖掘出來商代當時開採古銅礦的現場。(中國台灣網 郜利敏 攝)
在黃石國家礦山公園內,鐵質工藝品——四二九地質隊。(中國台灣網 郜利敏 攝)
在黃石國家礦山公園內,鐵質工藝品——張之洞頭像。(中國台灣網 郜利敏 攝)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內的核心景觀“礦冶大峽谷”,形如一隻碩大的漏斗,東西長2200米、南北寬550米,最大落差444米坑口面積達108萬平方米,被譽為“亞洲第一天坑”。(中國台灣網 郜利敏 攝)
黃石市的美麗一角。(中國台灣網 郜利敏 攝)
黃石市的美麗一角。(中國台灣網 郜利敏 攝)
漢冶萍煤鐵廠礦舊址一角。紅色房子(右)為新冶鋼公司廠房。(中國台灣網 郜利敏 攝)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