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鄉百年老店“古早味”的推陳出新

一碗清澈的石花膏裏,冰涼的蜜水、多樣的配料,這是閩南人最原汁原味的甜品冷飲。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4405480.JPG

 

店內阿姨嫺熟地為大家搭配美味。 陳龍山 攝

 

“來來往往的食客中,有不少海外僑胞回鄉後總要喝上一碗,品一下兒時的味道,嘗一下家鄉的‘古早味’。”福建泉州石花膏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丁秉正如是説。

 

在泉州,丁秉正早已是遠近皆知的“紅人”。從外婆手中接過石花膏製作技藝的他,將“秉正石花膏店”做成“中華老字號”,還上了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如今,丁秉正的女兒丁端旭亦開始繼承父業,共同堅守這碗閩南“甜”味。

 

“秉正石花膏”始於清光緒末年,當年丁秉正的外婆黃韭菜為了生計,拜泉州南門聚寶街一帶有名的石花阿婆為師,學習石花膏製作技藝。丁秉正告訴記者,外婆學成之後,開始自製石花膏,並挑擔沿街叫賣,漸漸的小有名氣;後來,丁秉正的母親鄭算、父親丁子鎮繼承了黃韭菜的石花膏製作技藝,開啟經營石花膏的生涯。

 

1975年,少年丁秉正隨外婆和父親學習石花膏的製作技藝,並把兩者的製作技藝融為一體,探索出一套既保持傳統又有開拓創新的獨特技藝。在對石花草的浸泡工序中,他採用“六曬六泡”的技藝特點,使做出來的石花膏外觀晶瑩清澈,口感脆嫩爽滑、富有彈性,食之清涼潤肺、解暑去燥。

 

“以前都是加糖水、香蕉水等,後來偶爾有親戚送了蜂蜜,我就嘗試著用蜂蜜去泡,口感和味道很不錯。”丁秉正説,從單一的石花膏到添加水果、穀類、蓮子等,是又一次的創新突破,“選材、製作技藝等,每一個環節都很重要。”

 

入夏以來,暑熱難耐,位於泉州天后宮旁的“秉正石花膏”總店常常門庭若市。櫃檯上擺放著各式各樣的水果和豆類。顧客中有的喜歡來一碗石花膏,加入綠豆、紅豆、棗糕、芋丁,佐以西瓜、芒果、菠蘿等水果,或搭配銀耳、蓮子、白木耳等保健食材;年輕人則喜歡來點珍珠、椰果、鮮果布丁等,增加嚼勁。

 

“這種泉州特色小吃也吸引了不少海內外遊客。一些港澳臺僑胞回鄉探親訪友,品嘗後意猶未盡,還打包冰凍捎帶回去,給親友家人品嘗。”丁秉正笑著説,“石花膏在為人們解暑祛熱的同時,也傳播著泉州的美食文化。”

 

泉州市民柯端凱在古城長大,對石花膏有著難以割捨的情結。柯端凱説,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泉州人,一碗石花膏承載著許多回憶,“這個味道是我們兒時的味道,不管我們走到多遠,這种老味道一直在我們的味蕾中、腦海中縈繞。”

 

從小跟著父親在店裏幫忙的丁端旭將這一切看在眼裏,“古早味”也深深印在她的記憶裏。“要保留最原始的閩南味道,在這個基礎上結合年輕人的喜好和當下流行的東西,再進行創新傳承,固化和優化老字號産品。”

 

如何讓石花膏這樣的“古早味”代代傳承?丁端旭説,很多顧客來店裏吃石花膏,都是衝著一份情懷,懷念這個味道所帶來的情感。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創新結合了很多的配料,讓更多人有多樣化的選擇,就像相容並蓄的泉州文化,吸收和包容更多的事物。”丁端旭希望石花膏可以融合在文化裏,通過味蕾上的“甜”味把閩南文化、“海絲”文化、僑鄉文化推廣到更多、更遠的地方。(中新社泉州6月19日電 作者 孫虹 陳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