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者:指責中國“掠奪”很荒謬 中國不會滿足特朗普的貿易要求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18-06-27 16:37:16 | 來源: 參考消息網 |
“中美聚焦網”6月25日發表紐約大學客座教授詹姆斯·諾爾特題為《掠奪性中國的謬説》的文章稱,中國不能也不會滿足特朗普在貿易上的要求,特別是其中的許多要求是基於虛偽和謬説。文章摘編如下:
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仍然相信,推動與中國的貿易戰是他的政治優勢,所以相關準備工作也在加速進行。上週五,正如他先前所威脅的那樣,特朗普宣佈將從7月6日開始對價值500億美元的中國出口商品徵收關稅。中國隨即展開報復,對價值5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徵收一系列關稅。這場貿易戰不太可能通過協商來避免,因為美國與中國對這一問題的基本觀念存在很大分歧,而雙方都有理由相信自己能夠獲勝。
美國與中國正在以兩種方式“各説各話”,因此無法達成一致。首先,特朗普本人相信,中美關係的核心問題可以用美國對中國的鉅額貿易逆差來衡量。與此同時,中國認為歷史上雙邊貿易本來就不平衡,尤其是在儲蓄率差異極大的國家之間。其次,美國兩黨有一個廣泛共識,即美國是按自由貿易規則行事的“市場經濟”,而中國是“非市場經濟”,通過政府對産業的大量補貼進行著不公平的競爭。相反,中國堅持認為自己遵守了由世界貿易組織(WTO)裁決並執行的全球多邊貿易規則。中國聲稱,特朗普如今在WTO框架外實行單邊關稅,因此美國才是規則的破壞者。在這兩個有分歧的領域裏,中方的論述更有説服力。
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的確非常巨大。2017年,中國向美國出口了價值約5060億美元的商品,卻只進口了大約1300億美元商品,造成超過3750億美元的逆差。特朗普總統把這歸咎於中國的政策,而中國認為問題出在美國。要表明中國是對的,證據很簡單,其中包括其他主要貿易國家與中國並沒有巨大的逆差這一事實。如果中國是以掠奪性為主的貿易國,大部分國家都應該有貿易逆差,而不僅只是美國。然而,僅次於中國的八大出口經濟體中,只有美國、法國和英國對中國存在逆差,後兩者逆差相對較小,因為中國不是它們的主要貿易夥伴。日本與中國的貿易大致平衡,而其餘所有國家,包括德國、韓國、荷蘭和意大利,都對中國有貿易順差。如果中國的貿易行為具有廣泛掠奪性,為什麼只有美國是主要的受害者?
中方人士聲稱,貿易逆差的主要原因是美國的低儲蓄率,再加上大規模的公共和民間借貸,兩者吸引了外資涌入來彌補資金缺口。本質上説,中國和其他有大量對美貿易順差的國家是在把錢借給美國,讓美國能購買它們的出口商品。如果美國人增加儲蓄或減少借貸,或者聯邦政府準備實現預算平衡,那麼中國的貿易順差就會下降。然而美國的政策方向令問題進一步惡化,例如去年秋季對企業和富人大規模減稅,造成了借貸爆炸性增長。不僅中國人這樣看待這一問題,該觀點同樣得到了許多美國經濟學家的支持,因為它符合基本的宏觀經濟理論。
處在政治光譜各個位置的美國評論人士聲稱,中國才是問題的所在,因為政府的過度干預使企業擁有不公平的優勢。特朗普政府一位資深官員解釋説:“我們有兩種體系,這兩種體系本來應在2001年中國加入WTO後互相靠攏,形成兩個市場經濟體。而我們所看到的,卻是中國更加龐大的非市場經濟,這種結構性差異威脅了美國的經濟繁榮與國家安全。”此言在兩個方向上都是錯的:中國其實已經在大步邁向市場主導型經濟,而美國的私人壟斷勢力有所增加。美國並不如它自我介紹的那樣,是自由市場經濟的典範。
與人們的普遍認識相反,中國對待私人企業在許多方面比美國更加友好。比如,小型企業在中國擴張要自由得多,而在美國,越來越龐大的企業巨頭驅逐或吞併了較小的競爭者。當中國在海外與無數高效率、廉價銷售的企業成功競爭時,美國的領先行業卻越來越受尋租行為的驅動,在“知識産權”的保護下通過高價産品獲得收益。這不過是通過專利、商標和版權保護實現合法壟斷的委婉説法。美國的軟體、互聯網、制藥、娛樂和高科技公司絕對是靠著強制性壟斷來捍衛它們高昂的價格。它們雇傭相對較少的普通工人,但是聘用大量訓練有素且薪資不菲的工程師、律師、設計師和經理人,來開發高利潤産品和行銷策略。美國是後自由市場、後工業租借主義式的經濟,與之競爭的是中國式的産業資本主義。它們是不同的體系,但這種不同有別於傳統的描述。
我並不否認,中國政府確實資助了某些産業的發展,尤其是提供低成本基礎設施和享受補貼的研究,但所有大國也都是這麼做的。拜軍方資助的研究之賜,美國率先推出了多個高科技業種。這些研究工作開發了互聯網、全球定位系統和其他多種徹底改變21世紀商業的信息技術。美國政府不斷通過其優異的研究型大學直接為研究提供資助。同樣,中國最多的商業補貼之一是用於它不斷擴張的高等教育體系,現在其入學人數已經超過了美國。美國主張減少預算的人們削減了政府對教育和研究的支持,他們要求中國也如法炮製。在這方面,我倒寧願看見美國模倣中國。過去,美國曾通過資助知識創造獲得了巨大的收益,放棄這一力量源泉是短視的,要求其他國家效倣則是無理的。
給中國貼上“非市場經濟”標簽之所以荒謬的另外一個原因是,中國約60%的出口是外國公司的,其中包括眾多美國公司,這些全球性企業通常並不是中國政府補貼的主要收受方。其餘出口也大多來自中國的中小型私人企業,任何理性觀察家都不會把它們稱作是“非市場”的。受保護最多的中國企業其實並不是主要出口商,而是那些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企業,包括通信類公司。中國並不打算對外國的政治干預敞開大門,美國和其他國家最近就遭受了俄羅斯的干預。
中國不能也不會滿足特朗普在貿易上的要求,特別是其中的許多要求是基於虛偽和謬説。此外,中國的經濟力量至少與美國一樣是分散的,對於特朗普的許多籠統要求,中國中央政府並沒有能力去滿足。特朗普沒有提供妥協談判的機會,反而在本週威脅要大幅增加關稅,通過追加兩個2000億美元,使徵稅範圍幾乎覆蓋所有來自中國的進口産品。特朗普是不會收斂的,除非美國國內政治壓力迫使他罷手。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