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輿論質疑當局能源政策轉型:成本高昂、更添風險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8-07-10 10:07:35 | 來源: 中新社 |
多家台灣媒體連日就臺當局能源政策轉型提出質疑,憂心沉重的轉型成本將由民眾與企業界承擔、轉型過快或將帶來更大安全風險。
台灣第四核能發電廠(核四)第一批燃料棒于本月4日運離廠區、將送往美國拆解,輿論認為此一發展等同宣告建設進行一再延宕的核四不再運轉。
《中國時報》8日社論指出,臺當局一意孤行堅持“廢核”,送走的不僅是核四燃料棒,也送走了能源供應的最後保險,置台灣于嚴重的風險之中。
文章直言,廢除核四的直接、間接損失高達7000億元(新台幣,下同)以上,全面廢核的損失更在一萬億元以上;但真正的代價不僅於此,若全面廢核,臺當局計劃以綠能取代核能,而太陽能與離岸風電等綠能的建設成本需要近二萬億元,所有的投入成本最後恐由民眾與企業來支付。
社論指出,發展綠能還須付出高成本和不穩定這兩個“隱形代價”。如此一來,臺當局不僅要廢核、建設綠能發電,還要大力增建火力發電廠;為此,台灣預估將承受高達三萬億元的代價,民眾健康也將受到更大威脅。
另外,台灣離岸風電廠商6月22日完成價格競標,得標價格低於臺電每度2.6元(新台幣,下同)的平均電價,各界議論紛紛。
《工商時報》社論質疑,此次風電價格競標,結果是“低價者全拿”,不但對得標廠商沒有附加條件,開發商也不需要肩負“帶動相關産業”的政策任務,似違背了臺當局發展再生能源的政策初衷。
《聯合報》評論指出,“核四”已被銷毀,離岸風電的浪費不僅加重民眾電價負擔,甚至將影響台灣電價的競爭力。臺當局不能補足用電缺口,卻訂下如同“割地賠款”的離岸風電合約,能否落實已是疑問,未來的鉅額融資會否引發金融風險更是無法預料。(中新社台北7月9日電 )
相關新聞
- 2018-07-10臺當局統計:上半年台灣對大陸出口同比增長14.2%
- 2018-07-06臺媒:臺當局“新南向”淪為“新難向”
- 2018-06-29臺當局拒絕大陸記者駐臺申請 綠營也起質疑聲
- 2018-06-28網友:臺當局混淆視聽的圖謀不可能得逞
新聞推薦
- 兩岸攜手工程創新 推進綠色低碳發展2024-11-25
- 第四屆海峽兩岸(廈門)青年企業家籃球邀請賽落幕2024-11-25
- 馬龍確定訪台,台灣球迷直呼“請假去看龍哥”!2024-11-25
- 朱立倫強調“中華民族是根、中華文化是本” 馬英九12字批賴清德“新兩國論”2024-11-25
- 青春相約·逐夢燕趙——2024首屆冀臺冰雪嘉年華暨冰雪産業推介會在張家口市舉辦2024-11-25
- 臺胞“首來族”的專屬福利——福建土樓(永定)景區免票之旅盛大開啟!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