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清溪河水清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18-07-28 11:00:24 | 來源: 人民日報 |
瀘州市納溪區清溪河。資料圖/網絡
長江奔流到川,在瀘州市納溪區將清溪河納入懷中。大渡口鎮民強村村頭,一邊是長江,一邊是蜿蜒23公里的清溪河。對民強人來説,清溪河流淌著童年的記憶,是他們的母親河。
63歲的龍廷友,還記得小時經常在河裏捉魚摸蝦。那時候河裏連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胭脂魚都多得很。然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當地為了經濟發展,在河邊建化工廠,清溪河水質逐漸惡化,逐步淪為臭水溝。清溪河“病”得不輕!
當年聽説村裏引來了化工廠,龍廷友起初滿懷期待。可很快,期待就成了抱怨,村裏幾乎沒人願意去企業打工。
不是企業不招人,而是村裏人根本就不敢進廠。“廠區味道刺鼻,空氣‘兇’得很,一場雨下來,山上的竹子枯了一半。”民強村的村民很快就發現,莊稼死掉、果樹凋零,地再也種不成。無奈之下,年輕人紛紛外出務工。
而那穿村而過的清溪河,“河水像泥湯,臭得很。”抱怨升級,龍廷友和村民去找政府反映。“那會兒,幾乎隔一段時間就要到企業協調賠償。”民強村黨支部書記蘇小平説,自家地也受損,可問題到底怎麼解決,沒什麼好辦法。
ldquo;病”了就得治,發展理念必須換。河裏出問題,根子在岸上,不光要治河,還要治好小流域。漫步在如今風景宜人的花田步道,納溪區副區長鄧小軍向記者講起了清溪河的治理之道。
小流域其實也不小,有112.4平方公里,涉及4個村8000多人口,生態治理不是筆小投入。上級項目資金有限,本級財政也不寬裕,怎麼辦?為了引入社會資本,納溪區決定將治污與發展旅遊相結合,於是找到了本地企業瀘州老窖。“要搞可以,政府得先治污。”瀘州老窖清溪谷公司負責人王剛説,最初參與清溪河項目,企業不是沒有過顧慮。
2013年,納溪區政府出資1.1億元,企業投入1.2億元,採取生態治理和項目整合、社會資本引入、産業發展“三結合”的方式,通過關閉流域內工業企業、實施水系凈化工程等項目,正式展開清溪河治理。政府負責關停取締排污企業,清溪谷公司負責修復生態濕地。
鄧小軍説,環保執法不能“一刀切”,但要“切一刀”,既要宣傳政策、告知違法,也要為企業指明出路。“經營好、能實現環保達標排放的,引導搬遷到工業園區;經營差、連環保設備都上不起的,堅決關停,通過稅收、租金優惠引導企業轉型。”
企業參與,不僅解決了當下的資金難題,更減輕了後續養護壓力。鄧小軍道出背後考慮:“企業要發展,就得主動保護清溪河。生態産業化,讓清溪河治理更可持續。”
高顏值帶來高産值。清溪谷公司在民強村開發的旅遊項目,2017年實現了收支平衡。這幾年,清溪谷公司每年光人工費就支出400多萬元,而這部分支出,恰恰成了民強村村民的收入,龍廷友去年就從公司拿到了近兩萬元。
污染逼著人離開,治污又引人歸來。土地流轉、勞務收入、自主經營,不僅解決了民強村村民的當下生活,還展現了更廣闊的前景。旺季時,景區每天迎來兩萬多名遊客。“家門口賺錢,顧家更方便。人來了,還愁賺不到錢?”蘇小平説。
如今,清溪河又清了。短短幾年,清溪河流域出口水質就從Ⅴ類提升到Ⅲ類以上標準。“治理前最好也就Ⅳ類,現在最低也是Ⅲ類水。”鄧小軍説。
但清溪河還要更清。半公里外,江水滔滔。可一場大雨,會將城裏、村中、山上、田間的垃圾和富營養物質衝入長江,影響長江水質——
保護長江生態,需要轉變生産生活方式,提升每個人的環保意識。(記者 王斌來 楊文明 程晨 王俊嶺)
相關新聞
- 2018-07-25雲貴川建立跨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三省共護赤水河
- 2018-07-23貴州核桃壩:“中國西部生態茶葉第一村”是怎樣煉成的
- 2018-07-22一個世界級綠色能源基地正在崛起
新聞推薦
- 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2024-11-06
- 兩岸青年:互學互鑒 相交相知2024-11-06
- “熒燭末光,增輝日月!” 69名港澳臺“小葉子”組團上崗!2024-11-06
- 珠海航展即將開幕,台灣島內高度關注2024-11-06
- 中新網評:《中國人》擊碎了他們的“玻璃心”2024-11-06
- 明代畫家唐寅“琴士圖”亮相台北故宮博物院南院2024-11-06